第一资讯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银行做好发展转型

summer 0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银行做好发展转型

适应经济形势变化 银行做好发展转型 更新时间:2010-7-4 0:07:5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主要依靠担保融资市场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全球银行业公司治理尚有诸多缺陷。在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加快自身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呢?带着这一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记者:虽然整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但鉴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和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为确保我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当前,面对经营模式转型机遇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您认为商业银行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郭田勇:单纯依赖信贷投放获得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稳定性较差,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大量投放、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变化以及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等因素对银行信贷质量的影响都很大。因此,为提高银行盈利和发展的稳定性,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管理层有关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拨备和资本金水平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平衡银行收入中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比例,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尽可能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从而降低银行业绩及资产质量受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动的影响程度,改变其随政策波动而不断波动的状况,促进银行业稳健发展。从银行收入总额来看,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一般在15%至20%之间,而国外银行则在40%以上,与之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间业务占用资本金较少,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摆脱资本金的约束。随着经济向好,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居民的投融资需求有可能会有增长,中间业务将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也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因此,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需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创造出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  为改变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还须进一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综合经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银行业的战略转型。创新是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持久性动力,要提高银行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为此,要以市场化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同时要稳步推进银行业的综合经营,支持有条件的银行进行海外业务拓展,以形成更多的盈利增长点。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银行业创新和业务转型的良好外部环境,为此,要加强规划指导,做好风险分析和市场调研,高度重视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实施鼓励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监管措施。  记者:要确保银行业机构运营稳健,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公司治理的科学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您认为,当前重点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郭田勇:虽然经过近几年改革,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已按照“三会一层”要求,基本建立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并不断优化,决策规程和程序更加明确,运作更加规范,内部监督加强,信息披露也正在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透明度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银行产权结构仍较单一,“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存在,董事会职能和结构有待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和外部治理机制有待继续完善等。为充分发挥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化银行公司治理改革。  首先,要继续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三会一层”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进一步明晰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的职责边界,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工作关系;与此同时,完善国有和其他商业银行出资人制度,扩大独立董事比重,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高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引入专职监事,改善监事会结构,健全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打造严密有效、协调有力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  其次,要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以风险调整后回报率为基础的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优化薪酬机制,保证薪酬机制灵活性,对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预留充分弹性调整空间,建立以长期发展和业绩为导向、与绩效相挂钩的长期激励为主的薪酬结构,考虑薪酬结构中固定工资和浮动薪酬之间的平衡;改变“官本位”激励机制,确保高官薪酬与未来风险的一致性,实现激励和约束对等。  再次,要加快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董事会应切实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确保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部门独立于业务经营条线和营销机构;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及时开发和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加强风险管控过程和风险因素的适当披露,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和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改善银行公司治理的必备条件。因此,商业银行要增强信息披露报告的可读性,使用能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会计准则;完善估值方法和对“可预见风险因素”的详细披露。另外,随着我国通讯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开展信息管理手段创新,逐步实现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的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信息成本,促进信息在银行内部的传播。  记者: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自身拥有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业务特色和发展优势,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从而银行需要不断推动金融创新,真正提高银行竞争力和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您认为,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什么?  郭田勇: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已出现了差异化竞争的趋势,而且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但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差异化经营程度依然很低,同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经营战略的趋同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引发了一些非理性的竞争行为,也削弱了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  要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建立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我国各类银行多数并不从自身状况出发,都想做大做强,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及全国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银行业竞争中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需要调查、分析、评估各类细分市场,确定可进入的细分市场,同时了解市场规模、竞争状态及目标客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不会盲目做大做强。  要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客户细分。客户细分有助于改变各银行非理性竞争和同质化经营的现状,提高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特色金融机构,进而不断缓解“三农”领域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  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战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的业务范围并没有避免业务经营的同质化,加之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金融脱媒”的金融发展形势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把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构建新的业务发展框架和体系,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核心业务。  同时,还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而不仅仅体现在能够为客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因此,我国各类银行应该在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从目标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出发,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股权转让司法解释

刑法司法解释04年

2010年

广药复试时间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