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机制如何影响股市生态
退市机制如何影响股市生态?
本周一二管理层连续有两个重要政策出台,周一,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指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接着周二,中央深改委定调退市制度,配套制度将加速落地,并指出,健全的退市机制,对于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十分重要。退出机制的建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目前的市场生态会有怎样的影响?
完善退市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曹中铭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新股IPO。资本市场如果只有新股IPO制度,而没有退市机制,不仅制度建设上会存在缺失,而且只解决了企业上市问题,解决了企业的“入市”问题,却没有解决上市公司的“出市”问题,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虽然A股市场早在1990年就已诞生,但上市公司退市却要晚得多。2001年PT水仙的退市,A股市场才迎来首家退市的上市公司。虽然此后几年也不乏有上市公司退市。但在A股市场,上市难退市更难曾经也成为共识。这既有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方面的原因,也有某些上市公司通过多种手段达到规避退市目的的原因。
退市率低是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退市状况最真实的写照,也是“退市难”的产物。A股市场曾经连续多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这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解决上市公司退市问题,改革退市制度是必然的。
事实上,通过多次改革,目前上市公司退市方式更加多样化了。因连续亏损、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五大安全、面值退市、非标退市、未披露年报等原因退市的上市公司均已出现。此外,吸收合并、重组退市等退市方式也在发挥着作用。
从退市公司数量上看,近两年来,上市公司退市数量也出现大幅增加的态势。比如2019年沪深两市有18家公司通过多种渠道退市,而今年前8个月就有29家公司退市。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强制退市公司达到25家,是之前6年强制退市公司总和的两倍多,退市制度改革的成绩是不容置疑的。
尽管如此,沪深股市仍然有众多劣质上市公司没有被扫地出门。像股市“不死鸟”即是如此。目前A股中存在为数不少的或业绩长期亏损,或财务状况严重不良,或属于僵尸企业的上市公司。此外,股市中也存在众多诸如长期不回报股东,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像这类企业,客观上都是应强制退市的对象。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股市生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注册制试点的稳步推进,今后注册制在整个市场全面铺开将是必然的。从科创板与创业板试点情况看,注册制背景下的新股发行,将实行更加宽容的上市制度,那么今后沪市主板与深市中小板降低上市门槛将是有可能的,这也为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跻身于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
但在注册制为更多企业上市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对于劣质上市公司显然也需要关上一扇窗。基于此,通过完善现行退市制度,加大、加快劣质公司退市的力度,让退市制度充分发其优胜劣汰的作用,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解决上市公司退市难的难题,就需要完善退市制度。既要降低退市门槛,让上市公司退市方式更加多样化,也要简化退市程序,拓宽退市渠道。与此同时,强化上市公司退市的监管,同样非常有必要。
退市常态化才谈得上IPO常态化
黄湘源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地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在退市机制还没有常态化的条件下,片面强调和追求IPO常态化的倾向性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纠正,IPO常态化跛足而行的局面势必也将难以为继。以退市机制的常态化来为IPO常态化保驾护航,两者才能相得益彰。这是一个是事关重大的变化,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进步。
其实,从问题导向的角度看问题,没有退市机制的常态化,IPO的常态化不要说是否那么健康和正常不能不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够一直很好地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也是更加值得怀疑的。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所谓IPO常态化的提法一向就有很大的质疑,不过,这似乎丝毫也没有影响市场当局的乐此不疲。根据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2020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所透露的信息,截至9月2日,年内有234家企业IPO,募集资金3087亿元,同比增长136%,为近10年来的新高。其中注册制下的119家企业IPO募集了1930亿元,占比为60.5%。而年内退市的企业则仅为28家,包括15家强制退市和13家重组退市。此后的两个月,IPO在继续保持常态化的状态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体量上都维持着有增无减的扩张趋势,而退市制度虽然已经累计4次被重磅会议点题,但即使包括ST金刚在内新增的退市公司也不足小猫三只四只。如此悬殊的比例何以说同步发展或齐头并进?
退市机制之所以一直难以常态化,最大的症结并不在于我们的退市制度能不能改变其“变政法”的本质。这个“变政法”说穿了也并不是别的什么稀罕的东西,无非就是2001年以来所司空见惯的濒临退市而却又该退不退。尤其是从最近所发端于创业板的并购重组和借壳上市又一次被允许松绑的政策动向来看,重组上市和资产置换等形式居然也不妨被认可为通过并购重组渠道的退出,这个“变政法”的新口子一开,未来恐怕谁也说不清还会有多少的壳将被激活,又有多少本该退市的对象将该退而不退。
一方面,在片面追求IPO常态化的趋势下,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通过造假等手段蒙混过关,这不仅增加了市场的融资压力,也对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上市后无论是由于经营不善而导致连续性亏损的发生,还是由于违法违规而触及必须退市的条件,如果不能通过退市制度的落实让它们该退则退,势必也将更严重地影响到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提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只有在退市机制到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在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否则,上市公司质量的整体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即将全面推进注册制的大趋势下,中央将退市机制常态化列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重要安排,不可谓不是用心良苦。IPO常态化和退市不常态化的极大反差之下所造成的极大的不平衡,对于A股市场来说,影响所及的不仅是A股的市场生态,更是投资者的信心。没有退市机制的常态化,资本市场生态的良性化,包括IPO的常态化,即使不是一句空话,至少也是难以在取信于市场取信于投资者的基础上持久稳定地维持下去的。在某种意义上,退市机制比IPO更需要常态化,否则,一旦投资者信心由此而产生动摇,势必也将会是IPO常态化走向失败无可避免的开始。
健全退市机制不能由投资者来买单
皮海洲
最近,退市制度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10月31日,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表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而11月2日的深改委会议不仅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同时表示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严格退市监管,完善常态化退出机制。
退市制度得以重视,这对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一件好事。毕竟目前A股市场的垃圾股与问题股太多,这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同时也造就了A股市场的投机炒作之风。所以,重视退市制度,让更多的垃圾公司退市,不仅有利于净化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投资者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
就目前A股市场的现状来看,退市制度确实有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毕竟退市制度一直都是A股市场的一项“点缀”制度,退市制度推出20年来,A股市场的退市公司其实很少很少。虽然近年来,退市制度加大了执行力度,但与每年300家甚至400家的新上市公司相比,每年20几家公司退市的数量显然是不够的,这也导致了A股市场的臃肿,目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4000家,一大批的公司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所以,A股市场确实有必要加大退市的力度,将一大批的垃圾公司与问题公司淘汰出A股市场。相信这也就是高层提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的重要原因。
要“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关键是要做到三点。第一点,是要强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退市,让财务造假公司直接退市。对于这一点,目前可以说已经是市场之所指。一方面是管理层以及高层一再强调要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对财务造假公司要予以严厉打击,另一方面在财务造假公司退市方面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并没有对财务造假公司下重手。因此,这样的退市制度必须予以完善,必须让财务造假公司直接退市。
第二点就是简化退市程序,拓宽多元退出渠道,让更多的垃圾公司退出市场。在退市公司数量上,可以实行硬性指标。即把退市公司数量与新上市公司数量挂钩。规定每年退市公司数量不得低于新上市公司数量的一半。对于通过各种退市渠道仍然达不到数量标准的,可采取末尾淘汰制,将垃圾公司一批一批扫地出门。
第三点,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就是要解决退市环节中赔偿投资者的问题。现在的退市制度之所以不健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退市制度并没有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退市,投资者买单。要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就必须解决赔偿投资者损失的问题。对于那些欺诈发行退市、财务造假退市,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造成的退市等,都必须赔偿投资者的损失,而不是由投资者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