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武字头借力资本运作破茧化蝶重焕生机阿尔斯通武锅股份公司
相比如今企业IPO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武字头”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驰骋在资本市场,在困境中破土重生。
武塑、武锅、武钢和武鼓接连进入资本市场,通过改制、重组、合作等不同方式寻求突围“良方”。
“股改后,每个员工最少也有10万等值股份。”武塑老员工、现任东风鸿泰财务部副部长的陈敏仪说,武塑上市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内塑料行业的龙头,成就了企业最辉煌的时期。
破茧而出
准备股改时,武塑股份的融资非常顺利,股改后,每个员工最少也有10万等值股份,企业把主营方向从民用领域转向工业化。很长一段时间在塑料领域都是龙头,唯一竞争对手只有宁波华翔,那段时间也是我们最辉煌的时期。
——东风鸿泰财务部副部长陈敏仪
初尝资本运作甜头每个员工分得10万等值股份
“当时我们的年产值尽管还有20多个亿,但是有6000人需要养活,块头太大,改制转型是必然选择。”武锅宣传部主任陆爱平介绍。
1995年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经贸委批准,老武锅改组为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为加快集团公司的技术改造步伐,拓宽融资渠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由集团公司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以其与制造锅炉有关的经营性资产独家发起设立,并于1998年4月募集B股后上市。公司总股本29700万股,武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7200万股,占57.91%;社会公众持股(境内上市外资股)12500万股,占42.09%。武锅B在深交所上市。
同在90年代末期,股改后的武塑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准备股改时,武塑股份的融资非常顺利,股改后,每个员工最少也有10万等值股份。”现任东风鸿泰财务部副部长的陈敏仪,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老武塑,属于为数不多见证老武塑前世今生的老员工,她回忆,“股改后,企业把主营方向从民用领域转向工业化。很长一段时间在塑料领域都是龙头,唯一竞争对手只有宁波华翔,那段时间也是我们最辉煌的时期。”
90年代末期,作为行业龙头,武塑集团接管了多家市属国有塑料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确定以发展汽车零部件为核心发展方向,成为东风、神龙、奇瑞等多家知名汽车厂商的配套供应商。“3亿的产值、几百名员工,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绩。”陈敏仪自豪地说。
阿尔斯通并购武锅 “武字头”重组启动大幕
“阿尔斯通并购武锅,对于武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国企改革,具有开创意义。”原武汉发改委一位人士表示,2004年,武汉市国资委公开挂牌转让武锅集团85%股份,随即引来美的、深圳茂业集团等著名企业关注,最终,阿尔斯通与武锅一拍即合。
2006年4月14日,阿尔斯通以3.38亿元,购得武锅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成为武锅股份的控股股东。
上述发改委人士认为,“虽然锅炉产业不像汽车产业那样,对上下游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但这样一个产业的重量级企业进驻,其标识作用还是很强,这也被认为是‘武字头’企业重组的破冰之举。”
“阿尔斯通入主以后,审批复杂了。”武锅B小股东谭先生表示,法国人对项目的盈利要求比较高,一旦订单盈利达不到要求,可能就不做了,这就丧失了很多老客户。”
此外,资料显示,从2000年开始武锅净利润已经出现系统性的下滑,并且资产负债率也从30%飙升到130%,这迫使武锅股份不断通过借贷来维持运营,为武锅后几年的亏损埋下了伏笔。
2007年武锅股份营业收入17.7亿元,亏损4.81亿元。由于持续亏损,其于2010年4月9日起暂停在深交所上市。2012年底,大股东阿尔斯通曾经发动两次债转股方案以助武锅恢复上市,但都因为价格分歧,最终被中小股东否决。
庆幸的是,虽然两次方案被否,距离退市大限2012年12月31日只有5天的时候,深交所批准武锅恢复上市。
与武锅上市后曲折境遇相比,武钢则显得一帆风顺。
武钢股份刚成立时,仅有净资产规模不到集团五分之一的冷轧薄板厂和冷轧硅钢片厂。上市后,其首次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极其有限,13.7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量,在拥有402亿总资产、172亿净资产的武钢集团面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由此,武钢资本化路径已经生根发芽。
2004年6月,武钢股份成功增发14.1亿股新股,募集资金89.99亿元,收购了武钢集团未上市的钢铁资产和业务,使其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并成为国内第二大钢铁上市公司。随后武钢集团的并购战车启动,2005年武钢集团收购了柳钢、2007年吞并昆钢,武钢集团和武钢股份又双双拥有了钢铁资产。
2010年上半年,鄂城钢铁公司将资产注入武钢股份公司。权威人士透露,武钢集团下一步将逐步将柳钢和昆钢的钢铁资产注入武钢股份,真正实现整体上市。
当前,武汉工业整体蓬勃向上的态势,打开了城市跳涨空间。这个坐在预言上的中部龙头城市,今年上半年,GDP实现4560.79亿元,增长9.6%,高于全国水平2.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一枝独秀。
众所周知,武汉工业,从来就是共和国建设历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可或缺。
125年前,张之洞在武汉倡办实业,奠定其现代工业基础,武汉一度成为内陆最大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汉重点投资建设了一批重工业企业,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让武汉成为了中国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基地。从1959年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位。至此,“武字头”成为一个响彻神州的称谓。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武字头”因为不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一度黯然失色。一些老员工谈起困难时期的“武字头”企业,不是痛心疾首,就是泪流满面。
如何扭转颓势?痛定思痛,“武字头”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破冰远行。沉厚的重工业基础,一旦与先进的科技、资本市场结合,便开始产生惊人的“裂变”。
1999年,武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8年,武汉鼓风机厂华丽转身,成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
2012年9月,长动集团正式“改名换姓”,嫁入“豪门”。
动则变,历经半世纪的“武字头”企业,不断追求、不断发展,演绎着它的无限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而眼下,“武字头”,正在行动。就在半个多月前的9月18日,武钢股份董事长邓崎琳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出台推行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的细则。
“武字头”企业,正在荆楚大地上蝶变新生,重塑辉煌!值此国庆65周年之际,长江商报记者近日进行多方探访,推出大型报道,详尽解析“武字头”昔日辉煌落寞后如何重铸荣光。
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邓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