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推荐】创刊150周年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中国国际新闻报一年多少钱

XiaoMing 0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掀开近代中国报纸史崭新的一页。

自创刊至1949年停刊,77年时间里,《申报》共出版25600号,见证并记录着清末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

其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申报馆(图自图虫网

发行量超15万份

《申报》最初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后转售中国商人经营。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接办已有40年历史的《申报》。

此前,《申报》的主持笔政者均为江浙文人,政治倾向比较保守,因此报纸在思想界、学术界影响并不大。

史量才主持馆务以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大力网罗人才。他以高薪从《时报》馆挖来著名报人陈景韩担任主笔,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也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确、速、博,这是史量才归纳的新闻写作三字经。他创办了电讯社,建立起全国性通讯网络,使《申报》成为真正全国意义上的大报。

为了使报纸更加现代化、综合化发展,史量才还设立多种专刊、增刊、专栏。著名的副刊《自由谈》,大量刊发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等左翼进步作家的作品。据统计,仅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申报》就发表了鲁迅先生的杂文100多篇。

在史量才的精心经营下,《申报》业务蒸蒸日上。1912年时发行量仅7000份,5年后达到两万份并稳步上升,到1932年已超过15万份,这是属于《申报》的黄金时代。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

“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

1927年“四一二”惨案发生后,《申报》第一时间详细报道了惨案真相,为历史留下了可信的实录;1931年爱国人士邓演达被杀害,史量才要求各日报揭露真相,刊登宋庆龄起草的谴责蒋介石杀害邓演达的宣言;1932年蒋介石对工农红军实行第四次“围剿”,《申报》连续发表三篇论“剿匪与造匪”的时评,批评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当时,《申报》是上海“新闻一条街”上唯一拒绝国民党官方派员进驻的报纸,也由此引来了蒋介石的不满。

在一次谈话中,蒋介石威胁道:“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然回答:“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不久后,国民党军统特务将史量才暗杀于从杭州回到上海的路上。

史量才墓(图自图虫网)

史量才遇害后,马荫良接任主持《申报》,并继承史的办报宗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申报》被迫停刊,马荫良先后复刊《申报》汉口版、香港版,坚持抗日宣传。

“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时,《申报》曾持续一周刊出毛泽东分析当时时局的重要文章《论新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申报》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较为全面、详尽地记载了国内外重大事件,可谓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各方面无所不载。

面对这一无形的宝藏,史量才很早就意识到留存报纸的重要性,为此还流传出一段重金收回40年旧《申报》的佳话。

正式接办《申报》时,史量才发现《申报》馆没有留存过去40年里出版发行的报纸,不禁觉得遗憾万分。

很快,一则求诸民间、重金“收回全份旧申报”的广告在《申报》上刊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连续刊登。

一位名叫张仲照的花甲老人,是《申报》的忠实读者。在看到广告后,他将自己订阅并精心收藏了整整40年的旧申报捐赠给了《申报》馆,填补了空白。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申报》正式停刊。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申报》为蓝本,并到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进行《申报》的查核补遗工作,出版全套影印本。

影印本大小比原报纸缩小一半,全套400册,正文超过16万页。在当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部纸质出版物,受到文化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与好评。

一份报纸,一段民族记忆。《申报》创刊即将迎来150周年,墨香犹在的字里行间记录着的那份时代的经纬与记忆的脉络,曲折厚重,又可娓娓道来。

来源: 社会科学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官网

光学影像测量机

三次元影像仪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