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铝合金门窗蓝灰色喷漆效果图

Eric 0

文章目录:

1、中国战斗机的涂装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歼-20战机涂装属于哪个流派2、皮卡房车齐亮相,五十铃方箱房车也来了工信部38款新车公示3、从无到有,中国战机涂装经历了哪些阶段,赶上世界潮流

中国战斗机的涂装经历了哪几个时期?歼-20战机涂装属于哪个流派

前几天,咱们对中国空军最新颁布的《空军飞机涂装及标识喷涂规定》进行了初步解读和探讨。而在文中只作为顺带一提的中国空军涂装发展史却意外引起了各位读者老爷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大伊万“补完”整篇战机涂装发展历史。

歼-20战机(图源:中国军视网)

因此今天,咱们就回应一下各位读者的要求,把从飞机出现之初、一直到21世纪10年代的战役战术飞机涂装发展史全部都写出来,以飨各位读者。

美国F-22战机

咱们都知道,战役战术飞机之所以要实施机体涂装,无非是为了如下三个目的:第一是便于在作战中隐蔽或彰显自己,第二是便于在空中实施目视敌我识别,第三则是在机体表面蒙皮形成防护壳层。而这三个目的哪个或哪几个处于优先地位,则往往受特定的战场环境或战术要求、相关技术的研发水平、甚至飞行员的个人喜好所决定。

一战期间:野蛮生长

我们就以一战时期刚刚投入战场的战术飞机来讲吧,由于这一阶段的战术飞机制造比较简单、工艺相对原始、机上分系统也十分简陋,与飞行与空战有关的学科研发也都相当滞后,基本上全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一阶段的飞机涂装,自然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特征。

Nieuport-17型双翼战斗机

如法军著名的N124中队(即美国志愿兵组成的“拉法耶特飞行队”)所使用的Nieuport-17型双翼战斗机,就使用了全机乳白色涂装带彩条、机尾涂装法兰西三色旗用于识别、座舱一侧涂“印第安人头像”、机翼桁架与螺旋桨等保持木质原色的涂装方案;而如最著名的德军Jasta11中队(即“红男爵”中队)则由“红男爵”里希特霍芬上尉领衔,在属于自己的那架Fokker Dr.1型三翼战斗机上首先运用了全机大红色涂装,以昭示“红男爵在此”。队内的其它飞行员纷纷效仿,尽量使用各种鲜艳的颜色涂刷自己的战机,以至于Jasta 11战斗机中队在协约国一方得到了一个“飞行马戏团”的称号。

Fokker Dr.1型三翼战斗机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老式战斗机的涂装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但在战争行将结束时,一些经过系统研究、较好地兼顾了涂装“三个目的”的机体刷漆方案开始出现:如战争后期开始出现的英国空军装备的Sopwith的“骆驼”型战斗机,除垂尾等部位涂刷有较小的识别色块,机体表面基本使用绿色伪装漆涂装;

Sopwith“骆驼”型战斗机

而德军在战争后期甚至开始试用割裂型或菱形绿色迷彩涂装,全机除个别识别色块均使用迷彩色涂漆。这些使用迷彩色伪装的战机在地面停场、低空飞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被高空目视发现的概率,算是战役战术飞机在机体涂装上做出的十分有益的早期尝试。

德军的福克D-VIII型战斗机

二战期间:涂与不涂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战期”二十年,则成为了航空技术获得飞跃性发展的二十年,战役战术飞机的涂装则在这二十年中开始走向“两个路线”,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式呈现出两个涂装流派,这两个流派的区别则非常简单,一是“涂”,二是“不涂”。

选择“涂”的战役战术飞机,多以在中低空活动的前线战斗机、战场遮断型飞机或夜间出动的夜间型战役战术轰炸机为主,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与鱼雷攻击机等也往往选择“涂”。这些选择“涂装”的飞机一般会在机体表面涂刷墨绿色或灰绿色色块(海军飞机色调以蓝黑色为主),便于在中低空活动时不易被高空俯冲下来的制空战斗机发现,而为了尽量缩减被地面防空火力目视发现的距离,选择“涂装”的战斗机还会尽量耍点儿花招,如夜间战斗机、轰炸机可能会把机体下表面涂黑或深灰,在涂装方案上选择割裂色块以破坏对方的目视识别与测距。

美国海军的F-4U舰载机

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个人顾个人”、比较随心所欲的机体涂装方案,此时的机体涂装方案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当侧重于在作战中隐蔽自身而非彰显自身,使用特定色块或编号在空战中实施目视敌我识别也变得相当制式化和正规化。

不涂

而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涂装”流派,“不涂装”流派就酷得多了,这也就是咱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的“铝原色涂装”。

B-17轰炸机

之所以要选择在机体表面不涂任何带色的油漆,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涂装工作同样需要消耗制造工时,且耗时没准很长,对于战时需要大批量制造的战役战术飞机来讲,每一个工时都要精打细算;二是机体表面的油漆同样也算重量,要按照底漆、涂层、面漆的涂装规定刷上好几层的话,用漆量可能会高达上百公斤,对于一架飞机来讲,少涂漆也意味着可以多装油多带弹;三是诸如在高空活动的制空战斗机、战略轰炸机等机型,在机体表面维持“无色”或“铝原色”反而比涂成绿色要更难以被发现。

P-51野马

因此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B-29、P-51三种战机为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用上了只涂清漆、不涂面漆的铝原色涂装,这些“银光闪闪”的战斗机与战略轰炸机在高空穿梭、飞向德国或日本的画面也成了二战中的经典场景。

战后:从铝原色到第二代涂装

在战后,美苏两个主要空军大国出于大批量制造战机的考虑,对新制造的制空战斗机等机型,基本沿用了“铝原色加少量识别色块”的涂装方案。

米格-15和F-86佩刀

如咱们先前提过的美军批产的F-84、F-86等等第一代战斗机,乃至F-102、F-104、F-106这种早期第二代战斗机的前期涂装,全部沿用了铝原色色调。苏联空军也不例外,在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乃至早期的米格-21Ф-13上也使用了铝原色涂装,这种涂装方案,则对初创的中国空军影响相当大。

虽然美苏两国空军在二战后沿用了一阵儿“铝原色”,但伴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与相关学科的进步,这种“铝原色”则很快被战后的第二代涂装淘汰了。

第二代涂装:乳白色

至于这“第二代”涂装是什么样的,则同样产生了两个流派:一是咱们前几天说的那样,“涂成乳白色”,毕竟一方面乳白色在核生化战争条件下,更容易反射核爆产生的早期光辐射,对遭受核攻击的情况下提高战场生存率与机队可靠性再有利不过了;另一方面则是乳白色较容易反射太阳光,对于战后电子设备日渐复杂、维护保养愈加麻烦、偏偏又要经常把战机部署在露天或野战机场的空军来讲,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机上特设运行可靠(尤其是中国空军);同时,相对于“亮瞎狗眼”的铝原色涂装,乳白色涂装多少也有点降低被发现概率的作用。

白色涂装的歼-7战斗机

如中国空军一直沿用至今的、给歼-7E/L/G或歼-8E/F/H涂的白色涂装显然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第二代涂装:西方军事强国更加精细化

相比中国空军把自己的战斗机全部涂白,此时的西方主要军事强国空军在战机涂装问题上则在日渐科学化、精细化。

首先是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基于其全球作战、全球干涉的战略引入了区域化涂装理念,在特定的作战区域开始使用不同类型的涂装方案,如美国空军在越南作战的战术轰炸机、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等开始使用颜色比较鲜艳、明度较高、与东南亚热带雨林可以较好地融合的“越南涂装”,而在驻欧空军集群开始使用颜色较暗、明度较低、与东欧的针叶林与雪原可以较好融合的欧洲涂装。

冷战时期美国空军驻欧部队F-4战机

其次是对涂装的伪装与识别研究开始更加系统化和专门化,开始出现经过精心设计与计算的、可以有效缩短对手发现距离、有效欺骗对手进行态势判断的割裂或迷彩涂装、欺骗性涂装等。

越南战场上的F-4鬼怪战机

最后则是开始出现早期的“低可视度涂装”概念,如经过美国空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实战研究发现,相比乳白色、军绿色或类似色调,偏灰白、偏灰绿的色调反而更不容易在空战中被发现,而低反射率的涂料则可以大大强化隐藏自身的效果。这使得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空军在战机涂装上的研究与积淀愈加深厚,相比较同一时期的中国空军,基本上已经拉开了一代到半代的差距了。

八十年代:低可视化

最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经过了六十余年发展、前前后后出现过多个流派的战机涂装开始趋同,向“低可视度涂装”演进。虽然各主要军事强国对“低可视度涂装”的理解与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是基本的涂装原则与涂装方案是基本相同的:

幻影2000是8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战机

一是在涂料选择上,尽量选用带灰度、相对暗、反射率较低的涂料,如灰白、灰绿或灰蓝,这些涂料涂到飞机上之后比较低调,且不易反光,能够最大限度地隐蔽在天幕里。

幻影2000的“低可视度涂装”

二是在目视识别标识上,同样尽量减少鲜艳、明显的色块,如较大的、使用红色或蓝色的军徽标识与战术编号,也都被灰色、灰蓝色乃至镂空的编号与标识取代,此外机体表面一切比较规则、容易在空中被远距离识别的物体也都被涂装尽量抹除,如涂成纯黑色的机头雷达罩等等。

歼-20战斗机(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是在涂装原则上,开始大量引入所谓的“目视隐身”概念,最大限度地侧重于在作战中实现自我隐蔽。从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的战机涂装来看,除了俄罗斯空天军的部分机型、如相对老旧的图-95MS型战略轰炸机或涂成“茄子”的苏-34前线轰炸机,绝大多数国家的空军战役战术飞机已经基本接受了低可视度涂装方案,剩下的无非是不同国家涂装细节不同了。

那么,作为已经发展到“低可视度涂装”阶段的战术飞机涂装,在不久的将来又要迎来怎样的发展,目前已有了比较充分理论研究与技术储备的超材料在未来战机的“光学隐身”性能上是否会有较大建树,这就要看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情况了。

美国的6代机想象图

皮卡房车齐亮相,五十铃方箱房车也来了工信部38款新车公示

【21RV 新闻】2021年3月11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在官方网站公示了申报第342批次的旅居车公告,本期公示车型涉及旅居车及旅居挂车38款,其中旅居车32款,旅居挂车6款。每年春季房车展览会上都会有不少新车型扎堆曝光或发布,正好新一批次旅居车公告赶在了3月18日北京房车展前获得公示,凭借北京房车展的热度,想在春季购买房车的用户不如先来看看这一批次的公示车型,或许它们将在北京房车展首发。

大家可能发现,每年3月份基本都是工信部上半年公示车型的一个小高峰,原因也很简单,作为新一年开年后的首场房车展,各大品牌都在蓄力,争取一展成名。那么我们简单地从本次公示车型中挑选几款具有代表性,或将可能在北京房车展首发的车型做简单说明。

● 庆铃牌QL5070XLJCNKAJ旅居车

庆铃原厂曾经打造过两款非常经典的车型,一款是可可西里,另外一款就是方箱型房车,可可西里这款车目前还一直在售,而方箱型这款车最近两年似乎很少出现,在本次工信部公示栏目中,新款车型居然获得了公示。我们都知道平头房车的空间是巨大的,实用性最好,而方箱型车型更能获得良好的空间体验。新款庆铃五十铃方箱型房车选用了非常耐看的蓝灰色喷漆,整个车身没有其他点缀装饰,可谓是整体性最好的车型。这款车基于五十铃700p底盘改装,最大承载重量达到了7.35吨,车尾加装了绞盘和方形钢梁。

从公示图中得到的细节图不多,基本可以确定车尾是一张后横置双人床,会客区为双人对坐式设计,但是根据公告的说明,这款车可以做到核载3-6人,用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凌扬牌LYP5034XLJ旅居车

凌扬房车这款福特F150皮卡房车在工信部当中有若干款变体车型,其实总的来说内饰比较简单,可能这款车只是满足一部分喜欢越野的用户能够有吃住睡觉的地方的属性,其他方面比较弱化。大家都知道皮卡在我们国内属于货车类型,出行上受到各种限制,但是当它摇身一变,变成了旅居车,它的整个属性就变成客车了,不再受15年报废的约束,也不再属于高速货车的收费范畴,这才是这款车真正的意义。喜欢美式皮卡的用户相当于变通了一下,购车之后并不影响越野活动,甚至还能吃穿住在车上,也挺好。

●览众之星牌GRD5046XLJ旅居车

关于览众房车这款基于长城炮皮卡改装的自由炮车型网上已经曝出太多信息了,这里不再过多说明,这款车将在3月18日-21日的北京房车展上首发,如果您非常关注这款车型不妨到北京房车展现场来实际体验一下这款车。前部额头双人床扩展后尺寸为1700×1950(mm),沙发拼床尺寸1700×900(mm),冰箱可选76L/152L两种。底盘配置方面,自由炮房车搭载2.0T柴油、汽油两种发动机,柴油发动机采用GW4D20M,最大功率120KW峰值扭矩400N·m;汽油发动机采用GW4C20B,最大功率140KW,峰值扭矩360N·m。自由炮房车搭载采埃孚8AT变速器,配合电子换挡器,满足更多自动档驾驶需求的选择。

●谨诚牌GRD5046XLJ旅居车

谨诚牌GRD5046XLJ旅居车实际是德兴今年刚刚发布的2021款大熊座房车,该车长宽高分别为5990×2280×3180(mm),整车采用铝合金骨架复合式+珍珠漆铝板四明治箱体结构设计;额头处从第一代造型一直沿用到了现在,但线条及分布区域经过重新设计从而更加美观又犀利,饱满而浑厚,内部空间非常充裕。车身左侧及尾部配备共计两个电动拓展机构,整车由白色车身及黑+橙色拉花彩条组成。新车配备600W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48V 200Ah锂电系统、3kW充逆变电一体机。

地板采用E0级环保游艇多层板材质,体现了典雅、环保及无异味等特点,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氛围;从前往后顺序依次为额头床+会客区+厨房区及卫生间+车尾横置拓展床的布局结构设计。额头床翻折起来是一台32寸12V智能电视;布艺窗帘也可保证车内的隐私性。与之搭配的是独立蓝牙音响等设备,为车内成员提供不错的观感体验。

驾驶室上方额头双人床的设计,能满足两名成年人休息;弧形天窗可保证充足的采光及通风换气效果。

休闲会客区采用双人对坐式卡座沙发+升降桌+冷藏冰箱/冰柜布局设计,卡座沙发搭配折叠式餐桌(可升降)临时拼成一张沙发床;此外卡座沙发配备四条固定式安全带,在行驶的途中可以更好的保护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沙发内侧墙壁上有外推窗,提供采光及通风换气效果;推窗上方配有吊柜,方便日常使用。卡座后方配有70L沧浪冷藏冰箱+50L沧浪冷冻柜的组合形式,冷藏冷冻都可以,可以防止旅途中食物的变质。

车尾采用横置卧铺床布局,通过拓展机构可变成一张双人床,满足两名乘员日常休息。配有床垫,为用户后期节省了一定开支;车尾墙壁设有外推窗,保证了足够的采光及空气流通。顶部储物槽可收纳一些小物件;由于车尾储物舱内部空间结构设计,车尾横置整体高度偏高,但设计了台阶,便于日常上下铺;车尾部台阶下方是燃油暖风系统的出风口可帮助车辆内部温度在极寒天气时快速升温。

厨房区位于车厢中部,配有带盖式不锈钢水槽+水龙头、尚朋堂电磁炉及美的微波炉;周围220V电源插座可随时为手机等小型电器进行充电。集成控制面板采用触控屏设计,位于乘客门上方,可控制车内照明及各个电器开关等。其它方面包括一氧化碳/烟雾报警器、直饮水系统、格力顶置变频空调及5kW燃油暖风热水一体机等。

卫生间采用干湿一体式设计,内部配备赛特福德隐藏式马桶、换气扇、淋浴花洒等;值得一提的是,隐藏式马桶这样的设计极为少见,也让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水路系统方面,净水箱容积为250升、灰水箱容积为50升。

●阿莫迪罗牌ARM5051XLJ旅居车

阿莫迪罗房车在国内越野房车行列中自成一派,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独特标签。这次公示的这款皮卡型房车不同于之前的奔驰6驱车甚至是8驱车,它基于福特F系皮卡改装,长度控制在6米之内,拓宽了它的受众群体。厢体设计非常硬朗,额头部分更为耐看。厢体采用的是断桥隔热结构,墙体厚度为45mm,整车总重5500kg。全车配备阿莫迪罗全自动大功率混合供电系统,荷兰品牌3千伏安逆变充电一体机,1200 安时磷酸铁锂电池组,5块太阳能电池板,270升净水箱以及各100升的灰水箱和黑水箱,全面满足外出时候的全车用电用水需求。电视机,音响,洗衣机,冰箱,电磁炉,微波蒸烤一体机等生活家电一应俱全,大大提升了户外生活的品质。

●爱旅房车牌ALV9030XLJ旅居挂车

这是爱旅房车首款越野型拖挂式房车,这次不同于其他公路型拖挂房车,全新车型采用了澳洲常见的外形设计,上下黑白双色拼接,车身裸露的条纹铝板可防止行驶中溅起的石子磕碰。工信部公示栏中发现,这款车有两种外形设计,一种为车身稍高的硬顶设计,另外一种是车身稍低但采用升顶设计。车内采用大横置床+双人对座卡座沙发+独立卫生间设计,车内的板材和当前在售的公路拖挂颇为相似,作为一款车身长度定位在6米出头的拖挂式房车,爱旅的这款全新车型能否在越野拖挂房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3月18日北京房车展见!(文/21rv 王海龙)

从无到有,中国战机涂装经历了哪些阶段,赶上世界潮流

前几天,咱们对中国空军最新颁布的《空军飞机涂装及标识喷涂规定》进行了初步解读和探讨。而在文中只作为顺带一提的中国空军涂装发展史却意外引起了各位读者老爷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大伊万“补完”整篇战机涂装发展历史。

歼-20战机(图源:中国军视网)

因此今天,咱们就回应一下各位读者的要求,把从飞机出现之初、一直到21世纪10年代的战役战术飞机涂装发展史全部都写出来,以飨各位读者。

美国F-22战机

咱们都知道,战役战术飞机之所以要实施机体涂装,无非是为了如下三个目的:第一是便于在作战中隐蔽或彰显自己,第二是便于在空中实施目视敌我识别,第三则是在机体表面蒙皮形成防护壳层。而这三个目的哪个或哪几个处于优先地位,则往往受特定的战场环境或战术要求、相关技术的研发水平、甚至飞行员的个人喜好所决定。

一战期间:野蛮生长

我们就以一战时期刚刚投入战场的战术飞机来讲吧,由于这一阶段的战术飞机制造比较简单、工艺相对原始、机上分系统也十分简陋,与飞行与空战有关的学科研发也都相当滞后,基本上全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一阶段的飞机涂装,自然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特征。

Nieuport-17型双翼战斗机

如法军著名的N124中队(即美国志愿兵组成的“拉法耶特飞行队”)所使用的Nieuport-17型双翼战斗机,就使用了全机乳白色涂装带彩条、机尾涂装法兰西三色旗用于识别、座舱一侧涂“印第安人头像”、机翼桁架与螺旋桨等保持木质原色的涂装方案;而如最著名的德军Jasta11中队(即“红男爵”中队)则由“红男爵”里希特霍芬上尉领衔,在属于自己的那架Fokker Dr.1型三翼战斗机上首先运用了全机大红色涂装,以昭示“红男爵在此”。队内的其它飞行员纷纷效仿,尽量使用各种鲜艳的颜色涂刷自己的战机,以至于Jasta 11战斗机中队在协约国一方得到了一个“飞行马戏团”的称号。

Fokker Dr.1型三翼战斗机

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老式战斗机的涂装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但在战争行将结束时,一些经过系统研究、较好地兼顾了涂装“三个目的”的机体刷漆方案开始出现:如战争后期开始出现的英国空军装备的Sopwith的“骆驼”型战斗机,除垂尾等部位涂刷有较小的识别色块,机体表面基本使用绿色伪装漆涂装;

Sopwith“骆驼”型战斗机

而德军在战争后期甚至开始试用割裂型或菱形绿色迷彩涂装,全机除个别识别色块均使用迷彩色涂漆。这些使用迷彩色伪装的战机在地面停场、低空飞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被高空目视发现的概率,算是战役战术飞机在机体涂装上做出的十分有益的早期尝试。

德军的福克D-VIII型战斗机

二战期间:涂与不涂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间战期”二十年,则成为了航空技术获得飞跃性发展的二十年,战役战术飞机的涂装则在这二十年中开始走向“两个路线”,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正式呈现出两个涂装流派,这两个流派的区别则非常简单,一是“涂”,二是“不涂”。

选择“涂”的战役战术飞机,多以在中低空活动的前线战斗机、战场遮断型飞机或夜间出动的夜间型战役战术轰炸机为主,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与鱼雷攻击机等也往往选择“涂”。这些选择“涂装”的飞机一般会在机体表面涂刷墨绿色或灰绿色色块(海军飞机色调以蓝黑色为主),便于在中低空活动时不易被高空俯冲下来的制空战斗机发现,而为了尽量缩减被地面防空火力目视发现的距离,选择“涂装”的战斗机还会尽量耍点儿花招,如夜间战斗机、轰炸机可能会把机体下表面涂黑或深灰,在涂装方案上选择割裂色块以破坏对方的目视识别与测距。

美国海军的F-4U舰载机

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个人顾个人”、比较随心所欲的机体涂装方案,此时的机体涂装方案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相当侧重于在作战中隐蔽自身而非彰显自身,使用特定色块或编号在空战中实施目视敌我识别也变得相当制式化和正规化。

不涂

而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涂装”流派,“不涂装”流派就酷得多了,这也就是咱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的“铝原色涂装”。

B-17轰炸机

之所以要选择在机体表面不涂任何带色的油漆,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涂装工作同样需要消耗制造工时,且耗时没准很长,对于战时需要大批量制造的战役战术飞机来讲,每一个工时都要精打细算;二是机体表面的油漆同样也算重量,要按照底漆、涂层、面漆的涂装规定刷上好几层的话,用漆量可能会高达上百公斤,对于一架飞机来讲,少涂漆也意味着可以多装油多带弹;三是诸如在高空活动的制空战斗机、战略轰炸机等机型,在机体表面维持“无色”或“铝原色”反而比涂成绿色要更难以被发现。

P-51野马

因此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B-29、P-51三种战机为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用上了只涂清漆、不涂面漆的铝原色涂装,这些“银光闪闪”的战斗机与战略轰炸机在高空穿梭、飞向德国或日本的画面也成了二战中的经典场景。

战后:从铝原色到第二代涂装

在战后,美苏两个主要空军大国出于大批量制造战机的考虑,对新制造的制空战斗机等机型,基本沿用了“铝原色加少量识别色块”的涂装方案。

米格-15和F-86佩刀

如咱们先前提过的美军批产的F-84、F-86等等第一代战斗机,乃至F-102、F-104、F-106这种早期第二代战斗机的前期涂装,全部沿用了铝原色色调。苏联空军也不例外,在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乃至早期的米格-21Ф-13上也使用了铝原色涂装,这种涂装方案,则对初创的中国空军影响相当大。

虽然美苏两国空军在二战后沿用了一阵儿“铝原色”,但伴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与相关学科的进步,这种“铝原色”则很快被战后的第二代涂装淘汰了。

第二代涂装:乳白色

至于这“第二代”涂装是什么样的,则同样产生了两个流派:一是咱们前几天说的那样,“涂成乳白色”,毕竟一方面乳白色在核生化战争条件下,更容易反射核爆产生的早期光辐射,对遭受核攻击的情况下提高战场生存率与机队可靠性再有利不过了;另一方面则是乳白色较容易反射太阳光,对于战后电子设备日渐复杂、维护保养愈加麻烦、偏偏又要经常把战机部署在露天或野战机场的空军来讲,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机上特设运行可靠(尤其是中国空军);同时,相对于“亮瞎狗眼”的铝原色涂装,乳白色涂装多少也有点降低被发现概率的作用。

白色涂装的歼-7战斗机

如中国空军一直沿用至今的、给歼-7E/L/G或歼-8E/F/H涂的白色涂装显然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第二代涂装:西方军事强国更加精细化

相比中国空军把自己的战斗机全部涂白,此时的西方主要军事强国空军在战机涂装问题上则在日渐科学化、精细化。

首先是部分帝国主义国家基于其全球作战、全球干涉的战略引入了区域化涂装理念,在特定的作战区域开始使用不同类型的涂装方案,如美国空军在越南作战的战术轰炸机、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等开始使用颜色比较鲜艳、明度较高、与东南亚热带雨林可以较好地融合的“越南涂装”,而在驻欧空军集群开始使用颜色较暗、明度较低、与东欧的针叶林与雪原可以较好融合的欧洲涂装。

冷战时期美国空军驻欧部队F-4战机

其次是对涂装的伪装与识别研究开始更加系统化和专门化,开始出现经过精心设计与计算的、可以有效缩短对手发现距离、有效欺骗对手进行态势判断的割裂或迷彩涂装、欺骗性涂装等。

越南战场上的F-4鬼怪战机

最后则是开始出现早期的“低可视度涂装”概念,如经过美国空军在越南战场上的实战研究发现,相比乳白色、军绿色或类似色调,偏灰白、偏灰绿的色调反而更不容易在空战中被发现,而低反射率的涂料则可以大大强化隐藏自身的效果。这使得这一时期的西方国家空军在战机涂装上的研究与积淀愈加深厚,相比较同一时期的中国空军,基本上已经拉开了一代到半代的差距了。

八十年代:低可视化

最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经过了六十余年发展、前前后后出现过多个流派的战机涂装开始趋同,向“低可视度涂装”演进。虽然各主要军事强国对“低可视度涂装”的理解与采取的措施不同,但是基本的涂装原则与涂装方案是基本相同的:

幻影2000是80年代极具代表性的战机

一是在涂料选择上,尽量选用带灰度、相对暗、反射率较低的涂料,如灰白、灰绿或灰蓝,这些涂料涂到飞机上之后比较低调,且不易反光,能够最大限度地隐蔽在天幕里。

幻影2000的“低可视度涂装”

二是在目视识别标识上,同样尽量减少鲜艳、明显的色块,如较大的、使用红色或蓝色的军徽标识与战术编号,也都被灰色、灰蓝色乃至镂空的编号与标识取代,此外机体表面一切比较规则、容易在空中被远距离识别的物体也都被涂装尽量抹除,如涂成纯黑色的机头雷达罩等等。

歼-20战斗机(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是在涂装原则上,开始大量引入所谓的“目视隐身”概念,最大限度地侧重于在作战中实现自我隐蔽。从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的战机涂装来看,除了俄罗斯空天军的部分机型、如相对老旧的图-95MS型战略轰炸机或涂成“茄子”的苏-34前线轰炸机,绝大多数国家的空军战役战术飞机已经基本接受了低可视度涂装方案,剩下的无非是不同国家涂装细节不同了。

那么,作为已经发展到“低可视度涂装”阶段的战术飞机涂装,在不久的将来又要迎来怎样的发展,目前已有了比较充分理论研究与技术储备的超材料在未来战机的“光学隐身”性能上是否会有较大建树,这就要看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情况了。

美国的6代机想象图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