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钱仓:延千年古镇文脉 修沧桑历史古街

Tom 0

延千年古镇文脉 修沧桑历史古街

--钱仓着手修复历史文化古街,打造东海大儒史伯璇纪念园与文化广场

文:光明人家 2018-11-12

从平阳县城昆阳沿104国道南行约15公里,便到了千年古驿(镇)--钱仓,钱仓地处浙闽交通要道,北倚凤山,南临鳌江,是为雁山门戶,浙闽要衝。钱仓古镇,其始于晋,盛于宋,明、清两代,这里为钱仓镇,钱仓五代时原修有城,明隆庆五年(1571年)冬为防御倭寇复建城堡于此。民国初年废镇,属小南乡十三都。民国至解放后为钱仓镇。2011年其行政区域并入鳌江镇,现为鳌江镇钱仓社区。

千年古镇 人文荟萃

钱仓原作前仓,是浙南一座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名镇,钱仓古镇,始于晋,盛于宋,因吴越钱王停驿一宿楼而闻名,因陆游断桥咏梅而流芳,旧时此地文风鼎盛,是北宋黄友蔡照、南宋名臣林待聘家族、元代山水画大家黄公望、东海名儒史伯璿的故乡,著名的“金钱会”起义即起源于此。宋时此地商贸繁荣,百姓富庶,曾是温州四大名镇之一。岁月流逝,千百年沧桑改易,现唯遗存古渡、古桥、古道、古街、古井、古塔和古城门,隐隐石痕,斑斑苔跡,人游此地,不由得令人叹发思古之幽情。

原据史载,钱仓古城建於明嘉靖、隆庆年间,据《钱镇堡笔记》载:“嘉靖甲辰,海寇突至……耆民赵文统、陈启济等谋筑堡以自卫,适岁饥中止。邑侯朱东光……捐俸以助厥成。”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现据地方文史学者蔡听涛先生考证,其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和古诗词,并综合有关诗文、方志、谱牒及军镇、市镇变迁史等史料,引经据典,写了一篇《钱仓吴越时代建城考》,考证得出钱仓早在吴越时期就开始设军镇,并建有镇城,属于上镇,驻扎在这里的军队有500余人,故钱仓又名「新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大大出乎人们意外,这一发现,把钱仓建城的历史往前整整前推了600多年,可见钱仓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

宋代钱仓市镇繁华,据《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载,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温州有七个镇:「前仓、耙槽、泥山、柳市、封市、瑞安、永安」。其中平阳有三,而钱仓是为温州四大名镇。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七至九)载:熙宁十年(1077)前仓镇商税额为1512贯130文,相当于平阳县場(镇)商税额2041贯234文的四分之三(74.08%),可见宋神宗时前仓镇已经十分繁荣,这也说明,南北宋时期,钱仓镇已经发展成为平阳南部的经济中心与南北交通枢纽。

钱仓不仅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而且地方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座落在钱仓的凤山(又名清华山),自古便是温州南部的名山大川,地方典籍历有记载。明代曾修有一部《凤山志》,惜已佚。更是钱仓风景荟萃之地,这里景色优美,古迹众多,如凤冠岩、凤山寺、摇动岩、龙虎岩、金钱会起义遗址、史伯璿墓、宝胜寺双塔等等。

在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中,记载摩岩题刻,要算钱仓凤山最多,共四十九条;有宋26条、元3条、明7条、清5条、不具纪年的8条。占老平阳县摩岩的四分之一强;所镌之铭文,少则二字,多则303字。历代名人、文人、骚客如宋代的许景衡、王十朋、宋之才、张师敏、黄本英、林待聘、林淳厚、刘恭夫,元代的陈高、曾子白、史伯璿,明代马性鲁、蔡芳、何白、方鹏、郑思恭,清代的张南英,潘耒、郭仲岳、张盛藻等都曾留下足迹与诗句,并在这狭小的地方,竟有如此稠密的历代名人题刻,实属罕见。就是全国的一些名山大川,也会因之逊色。

钱仓现有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有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文保单位急需保护与抢救,特别是元代东海真儒史伯璇先生之墓,前些年人迹荒芜,杂草丛生,现经过钱仓周仁多主任的努力与保护性抢救与修复,现在已经修耸完成,成为钱仓人文游览的一大胜地,深得文史及社会各界赞誉。

历史古街 急需修复

现钱仓尚存部分明代古城遗迹,据文献考证与史料记载,钱仓城复建于明隆庆年间,时为抵抗倭寇入侵,平阳县令朱东光捐助了自己的俸禄帮助造城。钱仓城东西直径48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约1100米,城高约4米,宽约3米,共有5个城门,3个水门,现毁七存一,只有东城门至今犹在,城门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二尺,在金钱路37号右首,后因道路的垫高修缮,不得已对城门进行了改造。驻足抚摸这历经百年磨炼的城门石,仍然能感受到钱仓古人的质朴和英勇。

钱仓古镇,今尚存一条明清古韵老街。钱仓金钱路,即金钱古街,历尽沧桑,透过古街两旁石木结构的商铺、民宅、老房,人们依稀能感受到古镇当年繁华的景象。老街上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古时商铺、酒肆、客栈浮现在眼前,至今尚有李宝深当铺、黄隆泰糕饼店、鲍氏绸缎庄、隆泰糕饼、裕泰南什、恒丰染坊、香山药店、叶帮弟圆木店、刘昌伞骨作坊、打铁店、弹棉坊等商号不胜枚举。还有清代王氏正节牌坊、赵氏宗祠、宋代西浦古桥,无不让人驻足流连,仔细端详。古街往东往南,各有一座古码头,以前鳌江以南的流浦、湖前、直浃湖、宜山等地的居民都是通过这两座码头过渡,来钱仓古街购物。站在江边的古埠头,看那潮起潮落,不由让人感叹世事变迁。

行走在老街青石板的小巷中,仿佛时光流转,平实朴素的民间气息扑面而来。透过古街两旁石木结构的商铺、民宅,依稀能感受到旧时的繁华,而眼前的一幕,更多的是安逸祥和:稚嫩的孩童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偷看着电视;一脸质朴的妇人守着熟睡的婴儿,手里密密缝着衣服;两鬓斑白的老者围坐棋盘边,旁人聚而观之,时不时传来乡音私语声……

钱仓遗存的老街坊受自然、经济发展和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影响,古镇(村)风貌受到很大破坏。而这条充满古色古香的古街,应该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展示;它那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应该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保护。历史、文化、生活,是这条古街的灵魂,乡土风情才是它的本真,也才更有吸引力。

这些年来,钱仓社区与钱仓村两委,为延续钱仓文脉与保护发掘乡土人文不遗余力,不仅修复元代大儒史伯璇先生墓,西浦古桥,开发钱仓凤山旅游资源,在村里筹办国学读书会,挖古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让钱仓人重新认识家乡,做有文化的古村村民。如今,钱仓社区与钱仓村两委决定修复这条仅存的明清古韵老街,进行修旧如旧,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修复,如电线入地,店铺翻新,铺上条形石板路,以使大致复原到明清时代的风貌,因为它承载的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丰富城乡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优化千年古城人文环境,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但保护与发展也是个难题,有些老居民希望拆迁改造,但若大面积拆迁,就会破坏金钱老街的历史风貌,修复古街的保护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老百姓更好的生活,希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因而保护古镇和保护文化遗产古街就有强大的力量,就能最终落到实处。温州著名文史专家洪振宁先生曾对钱仓的历史文化保护的努力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他说走进钱仓老街就能明显感受到时光在这里刻下的痕迹,除了明清时期的老房子,还有文革时期的房檐上写满了“人民人民” “旭日东升”等花纹的具有特定时代标志的建筑,”再也不能破坏性的建设,再也不能建设性的破坏。”希望大家要共同呼吁,为钱仓的文化出一份力量。

今年1月9日,平阳县委常委、鳌江镇委书记林海涵专门赴钱仓调研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工作。林海涵一行先后察看了钱仓村南雁第一桥、铜钱岩、金钱会起义纪念馆、宝圣双塔、史伯璇墓、钱仓断桥、金钱古街、西浦桥、古码头、东城门等各处历史文化遗迹。详细了解钱仓村的历史、文化、名迹、发展及现状等情况。

随后在召开座谈会上,林书记指出,钱仓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是鳌江的文化珍藏宝地,为村居干部能够积极保护文物、遗迹,感到欣慰,并对其工作给予肯定。对于日后的工作,他指出钱仓要抓住鳌江文化发展大规划契机,不断挖掘文化内涵,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味,开拓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特别是史伯璇大儒文化的宣传,深度挖掘史伯璇历史文化,打造东海大儒史伯璇纪念园与文化广场,并把钱仓古街恢复起来。

结 语

一个城镇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所谓特色,就是个性。城镇特色,是指一座城镇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城镇的危机在于趋同化,失去个性。城镇历史文化遗产是城镇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它可以表现独特的城镇民俗风情,传统的文化痕迹,富有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它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钱仓的名人、古渡、古桥、古道、古街、古井、古塔这些历史遗迹,就是我们过去的历史。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不少喧嚣一时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留下来的都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依法保护遗迹,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就该成为共识。历史文化遗迹是宝贵的财产,也是我们的“根”——对历史遗迹最好的尊重就是保护。

钱仓曾经历史的金钱古街古巷内,人流如织,灯火通明,酒旗招摇,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千载钱仓古城楼内,历史沧桑,人文辉煌、文化灿烂。如今钱仓古城、古渡、古桥、古道、古街、古井、古塔遗迹永驻,历史必将永存,愿更多本地人民与他乡游客,来了解钱仓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金钱古街是钱仓古城的千年历史的缩影:淡雅而不失风韵,耀眼而不张扬。千年钱仓是不易的,她不仅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钱仓人,更留给我们今人以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更多的去了解她,每一个钱仓儿女都应该来钱仓历史文化古城古街来走走看看,来参加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古街——钱仓金钱古街的行动中去,钱仓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去读懂及发掘保护......

隔音降噪门窗

别墅门窗

高端别墅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