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钟楼铝合金门窗厂家地址

Olivia 0

文章目录:

1、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看德阳十年巨变:在汉旺钟楼下默立 在东汽感受大国重器2、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 众人在定格时间的汉旺镇钟楼下缅怀3、安徽三建:匠心筑梦,“江淮铁军”踏歌行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看德阳十年巨变:在汉旺钟楼下默立 在东汽感受大国重器

封面新闻记者 董兴生 田雪皎

再过几天,就是5.12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除了少数几个作为地震遗址保存下来的区域外,行走在四川,已经很难直观看到地震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十年发展取得的翻天巨变。5月5日、6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采访活动来到重灾区之一德阳,感受十年来德阳市的巨变。

两天的行程中,采访团先后在极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探访了年画村、中国玫瑰谷和汉旺镇;又在德阳城区,走进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和中国二重(简称“二重”),直观感受大国重器带给人的震撼。

第一站:绵竹年画村

小小年画带来8000万产值

5月5日下午一点半,总编辑们来到绵竹年画村和三彩画坊,行走在江苏援建的村落里,可以看到颇具江南水乡风味的青色砖瓦房和小桥流水。除了欣赏房屋外墙上各式各样的年画作品外,游客还可以在作坊内观摩画师现场绘制年画。

“今天的参观对我来说,虽然线路都是第一次,但是有故地重游的感觉。”这是江苏网络电视台副总编刘洁第一次前往震区。即使此前从未踏足此地,但对她来说,一切都很熟悉。

近年来,随着年画村的打造、年画博物馆的建立、年画超市的兴起,绵竹年画再不仅仅是过年时上门上墙的代表,更是成为独具川西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成为了年画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张小小的年画,其年产值已经达到8000万元。

在年画村内,已有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30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1500余人。年画作坊产销一体,不断将绵竹年画产品推向市场,走生产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在打造绵竹年画村的同时,年画村也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园”。产业园除了展示中国四大年画,还集绵竹年画的制作、展示和销售于一体,结合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打造商务酒店、休闲娱乐设施等相关配套,以消费的形式拉动地方经济。

绵竹年画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继承祖业。今年35岁的王官玲,在今年1月刚刚正式拜自己的爷爷为师,系统学习年画。爷爷今年已经96岁高龄,被称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王官玲觉得,爷爷的很多传统手艺,比如鎏金、栗粉、拓片,会的人已经不多,这才是中国的艺术,如果让它失传就太可惜了。

与此同时,王官玲也在思考如何将年画产业发扬壮大,她的想法与绵竹市发展年画产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培育市场,做强产业才是绵竹年画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绵竹年画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下一步,绵竹将继续培育绵竹年画艺人、传承人,创新绵竹年画产品,支持绵竹年画实体走出去,鼓励企业以产业发展形势走出去,让年画成为绵竹“走出去”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第二站:中国玫瑰谷

绵竹土门镇1.2万亩玫瑰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5月5日下午15点钟,总编辑们来到龙门山脚下的中国玫瑰谷,这里的1.2万亩大马士革玫瑰和3000多种月季花正在盛开。尤其是一些平日里不对外开放的稀有品种,令一行人惊叹不已,用玫瑰花瓣深加工而成的玫瑰露、玫瑰花茶、保健精油等产品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5.12大地震后,绵竹市土门镇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玫瑰产业,引进了北京银谷房地产集团开发有限公司,利用麓堂村和天宝村的山地资源、水系资源等,实施现代生态农业及休闲观光旅游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发展,便有了现在的中国玫瑰谷。

负责玫瑰栽种的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唐勇告诉记者,目前,玫瑰谷种有1.2万亩大马士革玫瑰,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大马士革玫瑰产地。除此之外,还有多达3000多种形态各异的月季花,“今年9月28号,第八届中国月季展将在这里举办,我们正在打造月季产业园”。

中国玫瑰谷的打造,也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村民,纷纷在玫瑰花上做起了文章。“我家流转了6亩多地,这一项每年收入5000多元,平时,我在产业园里种月季花,一天有40元收入。”三合村村民罗桂凤告诉记者。像罗桂凤一样的村民,在土门、遵道、广济、金花四个镇,共有数千个。

“我们流转了这四个乡镇的土地,平时就雇佣他们来干活,支付工资。”唐勇还介绍,今年大马士革玫瑰丰收,开花高峰期那几天,每天采摘鲜花约50吨。“工人分了20个小组,多的时候一个组100人,平时也有六七十人。”

“我家有三个人,土地流转费用每个人能拿1800元。”当地村民周英群说,以前家里有5亩多土地,仅种粮食,除去肥料费、人工等各种税费,有时候一年连口粮都不够。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了,不仅拿到土地流转费用,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比种地划算得多。

据了解,玫瑰谷也给当地带来了不少人气。据统计,去年玫瑰节吸引游客达到50多万人,也间接带动了该镇三溪寺、三箭水、卧牛湖等景点的人气,还有不少的村民把自己的房屋装修改造,成为民宿。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据了解,园区常年提供工作岗位800—1500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次。

第三站:汉旺镇

汉旺钟楼将时间定格 总编辑们在钟楼下默立缅怀

5月5日下午5点钟,一行人来到绵竹市汉旺工业地震遗址公园,站在钟楼下,面对着将时间凝固的指针,垂头默立,缅怀地址中死难的同胞。

在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内,地震当时的视频画面重现在人们眼前,所有人再次重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遗址公园里,人来人往。在门口做小生意的朱大姐告诉记者,5.12十周年临近,最近来参观的人多了起来。地震发生后两个月,朱大姐就开始在此谋生,眼见十年来的变迁。

2008年5月13日,华西都市报一名记者抵达汉旺灾区,发现并首次对外报道了汉旺镇这座将时间凝固的钟楼,随后,汉旺钟楼指针停留在下午2点28分的画面,迅速传遍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如果在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浩劫,也许第一个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就是屹立在绵竹市汉旺镇上的这座钟楼。它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下午2点28分,提醒着看到过它的人们,不要忘记那场灾难,但更要坚强地继续站立在那里。

实际上,震后,钟楼经历过几次浩劫。一直守护着钟楼的王正发老人说,2009年的一天夜里,3个年轻人正在钟楼边敲敲打打,准备把窗户上的铝合金条拆下来。见此情形,王正发厉声喝止,“我知道这个钟楼是有纪念价值的,肯定要保存好,我一喊,他们就跑了”。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夜晚,王正发发现钟楼里冒出了火光。他赶紧跑了过去,发现钟楼底层的空地上,不知是谁用木头生了一堆火。王正发马上报警,又和另一个村民一起提着水桶就去灭火。好在扑救及时,钟楼没有受损。

如今,王正发已经年近八旬,但他仍然时不时来到这里,看看这座钟楼,也追忆当年的时光。

第四站: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探访在东汽服役近半个世纪的“老伙计”

5月6日上午,采访团来到位于德阳市的东方汽轮机厂,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国有重型机械企业,经历过5.12地震后,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公厂车间内,最吸引众人的是一台从法国引进的老设备,它被东汽人亲切地称为“老伙计”。

5.12地震发生后,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东汽损失惨烈,厂房、家属区成片坍塌,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余人被废墟埋压,2200多台设备遭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震后,东汽迅速开展复产重建。2008年5月18日,震后不到一周,东汽就第一个开始了恢复生产。灾后的一个月,东汽在德阳完成征地,8月份就开始新东汽基地的建设。2010年5月10,东汽在德阳的新基地举行竣工投产大会。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装机容量达到两亿千瓦的东汽已经全面恢复生产。

据介绍,重建后的东方电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配备主要加工设备达2700余台。目前,东汽累计生产的发电设备总量超过4亿千瓦,产品约占全国火电装机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产品遍布国内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进入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燃机已出口到欧洲白俄罗斯,分包件远销美国和德国。

在东汽生产车间内,一台重型设备格外引人注意。这台被称为“老伙计”的重型一分厂9米立车,是东汽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加工设备之一。1955年,该设备从法国里内公司进口,最初安装于哈尔滨汽轮机厂,1972年调拨到东汽,安装于主机一分厂,迄今为止已经为东汽服务了近半个世纪。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9米立车严重损毁。但东汽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并进行了大修与升级改造。如今,已经使用了60多年的9米立车,依然坚守在涅槃重生的新东汽,继续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站: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

挑战人类制造极限 8万吨模锻压机超震撼

结束了东汽的参观后,采访团来到位于德阳市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面对该公司重达2.2万吨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一行人叹为观止。

据介绍,这台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是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世界最大模锻液压机,于2013年4月10日投入试生产。该设备地上高27米、地下15米,总高42米,设备总重2.2万吨,单个零件超过75吨的就有68个。

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投产之前,仅美国、俄罗斯、法国拥有4万吨以上级大型模锻压机,该设备的投产,填补了我国大型模锻压机制造和装备的空白,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电力等领域的顶级装备制造。

不仅如此,其外形尺寸、整体重量和最大单件重量均为世界第一,此集机、电、液为一体的巨系统工程,成功挑战了目前人类极限制造能力。

与传统锻造设备不同,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可以一锤定型。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是通过强大的压力作用,使性能普通的金属材料在模具内流动,细化内部晶粒,实现大型模锻件的整体精密成形。

过去,由于国内锻压设备生产能力不足,难以提供整体、优质、精密的大型模锻件,从而制约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船舶等领域顶级装备制造及行业发展。要实现自主制造大飞机,必须要有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过程中,中国二重承担了C919机身、机翼、起落架、舱门等7大部段上百项关键件的研制生产,占整架飞机锻件的70%。

据了解,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可扩展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它还将辐射带动一批庞大的航空构件的机械加工集群,形成整机设计、整机制造和发动机制造的闭合产业链。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大型模锻压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的建成投产,是国之重器。

“看了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和中国二重,被他们的坚强和乐观所感染,被他们灾后十年取得的成就所震撼,同时也为我们国家有如此高精尖的技术感到骄傲。”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总编辑王其团表示,几年、十几年前,提到制造业,都会想到欧美,想到德国,但是经过对东汽和二重的参观采访,他心中由衷地升腾起大国的自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 众人在定格时间的汉旺镇钟楼下缅怀

5月5日下午,“十年看巨变 全国都市媒体总编辑四川行”活动来到绵竹市汉旺工业地震遗址公园,站在钟楼下,面对着将时间凝固的指针,垂头默立,缅怀地震中死难的同胞。

在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内,地震当时的视频画面重现在眼前,所有人再次重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遗址公园里,人来人往。在门口做小生意的朱大姐告诉记者,5.12十周年临近,最近来参观的人多了起来。地震发生后两个月,朱大姐就开始在此谋生,眼见十年来的变迁。

2008年5月13日,华西都市报一名记者抵达汉旺灾区,发现并首次对外报道了汉旺镇这座将时间定格的钟楼,随后,汉旺钟楼指针停留在下午2点28分的画面,迅速地传遍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如果在很多年以后,再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浩劫,也许第一个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就是屹立在绵竹市汉旺镇上的这座钟楼。它的指针永远定格在了下午2点28分,提醒着看到过它的人们,不要忘记那场灾难,但更要坚强地继续站立在那里。

实际上,震后,钟楼经历过几次浩劫。一直守护着钟楼的王正发老人说,2009年的一天夜里,他正准备睡觉,突然听见钟楼那边传来“砰砰”的声响。王正发走过去一看,3个年轻人正在钟楼边敲敲打打,准备把窗户上的铝合金条拆下来。

见此情形,王正发厉声喝止,“我知道这个钟楼是有纪念价值的,肯定要保存好,我一喊,他们就跑了”。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夜晚,王正发发现钟楼里冒出了火光。他赶紧跑了过去,发现钟楼底层的空地上,不知是谁用木头生了一堆火。王正发马上报警,然后又叫来吴启禄,两人提着水桶就去灭火,“好在灭得及时,如果烧起来了就麻烦了。”

如今,王正发已经年近八旬,但他仍然时不时来到这里,看看这座钟楼,也不免回忆起当年的时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安徽三建:匠心筑梦,“江淮铁军”踏歌行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经历70年的风雨苍黄,才有今天的傲视群雄。

1952年,在原安徽省建筑工程处的基础上,一个土建施工单位拔地而起,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历经时代的风云变幻,蜕变成如今业态多元、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国企,年产值近200亿、合同额近300亿。

它,就是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建”)的前身。

细数安徽三建的发展历程,便能发现,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上,这群建筑人披星戴月、开拓奋进,用双手谱写了一曲曲建筑的华丽乐章,成就了今天享誉市场的“江淮铁军”。

筑梦:破土而出造家园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70年前,中华大地百业待兴。安徽作为内陆省份,急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全方位铺开建设工作。于是,在时代的召唤下,安徽三建应运而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安徽三建经历更名、改制、改革,一代代三建人踏着时代的节拍一路奔跑,从呱呱坠地,到柔弱襁褓,再到茁壮成长,历经风雨飘摇、低谷失落、蝶变重生,走出了一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不断拓展、质量不断提升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往近了看,安徽三建厚植江淮沃土,将其作为大本营而扎根、融入、建设,汗水洒在每一个角落,筑起了安徽蓬勃发展的城市空间。仅在省城合肥就累计建造了近300余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不断写下城市发展的注脚。

往远了说,从1984年首次跳出大本营拓展厦门市场开始,经过38年的发展,安徽三建“走出去”发展战略已经辐射大半个中国,扎根整个海岸线,在10个城市设置分子公司,足迹更是遍布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江淮铁军”声名远扬。

岁月无痕,大地留印。曾经的合肥第一高楼大钟楼、我国第一部SA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项目、安徽省当年唯一的国际机场骆岗机场、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已圆满交付使用的合肥一中东校区……一砖一瓦、一灰一砂筑起一座座建筑丰碑,也让“安徽三建”越走越稳、越快。

合肥一中瑶海校区项目“挑灯夜战”。安徽三建供图

现阶段,安徽三建坚持业务多元化发展,业务范围覆盖房建施工、建筑产业化、轨道交通、大型设备、基础施工、装饰等领域。设立北京、上海、大连、厦门、西安、海南、江西、蚌埠、芜湖、雄安十个外地分公司,目前正在布局郑州、武汉、成都区域市场,工程项目遍布全国22个省份,拥有180多个优秀的项目管理团队、3.5万多人稳定的劳务队伍以及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铸就了安徽建筑业第一品牌。

守梦:身经百战筑臻品

一栋楼宇高立需要经几次春秋,一面“安徽三建”的旗帜便须凝聚几代人的坚守。在安徽三建,大家口中的“基建狂魔”便是无数建筑人的夜以继日、百炼成钢。

以合肥为例,从烟波浩渺巢湖之畔,到景色宜人蜀山之峰,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用建筑,几代安徽三建人在合肥这片热土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奋斗的足迹,项目内容涉及政府用房、教育、医疗、交通、居民楼等等,几乎涵盖了所有房建类建设类型。

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项目。安徽三建供图

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当前,由安徽三建承建的合肥市中心图书馆项目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该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正式完工,届时合肥又将迎来新的地标。该项目施工负责人谢克宝是位“80后”,在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的这些年里,他为建筑人的身上贴上了“生活家”的标签。

何来生活家?他解读道,如果雕梁画栋是展现建筑的艺术之美,那么高楼大厦则成就建筑的生活之美。“在承建合肥市中心图书馆这类民生工程时,我们会沉浸式地将自己当作书香合肥的一份子,除了建设它,未来还要共用它。无形之中,每一个角落都注入建筑人的心血,用心、用情。”在他看来,这是每一个三建人共同的愿望。

安徽创新馆航拍图。安徽三建供图

“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于2019年4月24日正式开馆的安徽创新馆在开馆之前就被新闻媒体争相报道。面对这座包括三大主题场馆、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结构复杂的建筑组群,采取打破常规,创新施工等措施,经过短短5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克服工期紧、任务重,冬雨季施工、多专业交叉施工、春节劳动力缺乏等多重困难,创下了平均每月完成近7000万元安装、装饰工作产值的“三建新速度”,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为安徽创新馆按时开馆创造了条件,为安徽创新做出了贡献。

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交付使用的合肥一中东校区,从正式启动建设到实现封顶,仅用126天。整个校园建筑单体连廊相通,既传承了庐州中学堂书院风格,又充盈新时代的创新与灵动,是凝聚着安徽三建人心血和汗水的精品之作。

圆梦:行业翘楚勇担当

初心未与年俱老,七十初度路犹长。70年春华秋实,在建筑行业发展的波澜壮阔中,安徽三建一直奋力成为那颗耀眼的明星,从蹒跚学步到自力更生,从名不见经传到行业翘楚,从一个最初年产值只有几百万的建筑施工队,演变成为屹立市场潮头的建筑行业翘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土建施工单位,成为建筑皖军的领头羊。

在安徽三建70年的辉煌历程中,每一次坚守,都是冲锋向前,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比如,公司多元业态发展上,首个三十亿大片区投资类开发项目、首次进军超高层项目、第一个两亿以上市政项目、第一个一亿以上公路桥梁项目......

比如创新管理模式上,建成公司视频会议系统、可视化项目管理指挥中心、智慧工厂管理系统,持续推动信息互联互通水平再上新台阶;重点项目优先使用铝合金模板和新型外爬架工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拍摄工艺管理交底视频,改变书面交底模式,提升交底效果;建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加强BIM中心、分中心建设,规范、提升BIM技术标视频编制能力及投标参与能力......

比如产业转型升级上,将方向瞄准绿色环保建筑领域,所属安徽建工建筑工业公司成为首批“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承接了肥东振兴EPC等一大批产业化项目,已经成为区域建筑产业化龙头。公司还先后承接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4标段项目、漳州PPP市政项目以及灵璧新县人民医院二期EPC项目等一批高端、新型项目......

比如科技创新上,尤其是近年来,安徽三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与时俱进引入信息化、物联网、5G等新技术新设备,并设立专门的工程建设研究院,用科技赋能传统管理模式,不断加快企业转型发展步伐,激发建筑全产业链发展动能,取得显著成效......

再比如国企社会责任担当上,先后圆满完成了对口援建新疆和田皮山县安徽省援疆干部综合楼工程、安徽半汤援鄂医护人员疗养基地应急工程、疫情防控隔离点等一大批急难险重的项目建设任务,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方面,获得了建设部颁发的全国抗疫先进集体称号。公司还按照集团部署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广大职工积极组织采购农副产品;300余名职工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为守护巢湖大堤安全贡献力量;广大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超过600场次,在社区防疫、文明创建等方面展现了三建人的良好形象......

一项项改革举措掷地有声,公司活力迸发,效益节节高升,“江淮铁军”品牌价值彰显新作为:7夺鲁班奖,获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全国市政金杯奖、11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以及一百多项省、市和行业奖项;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建筑业成长性百强企业称号”,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称号”、多次入选“中国建筑业竞争力200强”榜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追梦之旅没有平坦大道,筑梦之途布满艰难险阻。安徽三建人,一路初心如炬,一路乘风破浪,必将在追梦的旅途中奋勇前行,不断书写行业发展新的传奇!

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断桥铝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