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鉴古、甄史、辨伪、正本清源与“三皇五帝”3

Adam 0

胜俊说“资阳人”智脉四万年128

第三节鉴古、甄史、辨伪的代表人物、史籍、论点和代表文物、遗迹

一、鉴古、甄史、辨伪的代表人物、史藉、观点

(一)尊古、甄史、辨伪的主要代表人物、论点、代表著作

主要代表人物:章炳麟、王国维、李四光、顾颉刚、蒙文通、李济、闻一多、裴文忠、张圣奘、方宗熙、吴汝康、刘尧汉、李学勤、宫长为、鞠德源、童恩正、谭继和、胡昌钰、彭邦本、王大有、子德团队、魏光飚等百多位代表性人物,都围绕华夏历史、老昆仑山、资阳人、蜀国等,进行了艰苦卓越的研宄,提出并论证了百多个闪耀、震撼的观点。下面先简介一部分:

祝穆 南宋知名学者,祖籍今江西婺源县。他在《方兴胜览》资州条中指出:“昆仑”的本意是混沌、神秘、幽远、矇胧的神地。资阳历史上就是个“山独瑰奇、释子、仙翁之多占”的地方。

郑樵 1104~1162年,福建莆田人,宋代史学家、校雠(chou)学家,代表作《通志》)。郑樵长期研究历史,重视汉字的起源、发展研究。他在《六书略》的《超一成文图》一书中指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郝懿行 1757年~825年,山东栖霞人。清代著名经学家、训诂学家,《山海经笺疏》、《易说》,他把毕生精力贡献于祖国文化事业在整理我国古典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指出中华祖先开发美洲。

王闿运 1833年~1916年,湖南长沙人, 号湘绮。清代经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代表著作《尚书大传》、《春秋公羊传笺》)。他对华夏文字的起源颇有研究,他认为:“结绳为绳形字母书。”

章炳麟 1869年~1936年,浙江余杭人。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国甄辨古史的先驱,富于民族思想,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博学多才,对中国古代史、哲学、宗教、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对西方的各种科学与自然科学也进行了广泛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古代历史长久进行深入的研究、考察,硕果累累,对不尊重史实,看皇权眼光编造假史,不求是颠覆历史,误导子孙的弊端,实在看不下去,满腹怒火,憋的忍受不住了,拿起笔来对伪史进行辨证,纂写出《訄书》等多部著作。他在《序种姓》中指出,起自海滨(西海,即四川盆地)的黄帝及其子孙在蜀大创伟业,“自黄帝入(主)中国(中原)”,“可证颛顼、帝喾,皆自蜀土入帝中国(中原)”后,逐步建立起中华文明的基础。“而(颛)顼、(帝)喾皆自蜀土入帝中国”开创中华文明新时代。

王国维 1877年~1927年,浙江省嘉宁市海宁人,是著名国学大师,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成就卓越,贡献突出。他指出:《洛书》的文字是籀文,籀文的源头是蜀地。

吕思勉1884年~1957年,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代表作:《白话本国史》、《先秦史》《中国民族史》等。他是“史界革命”的发起人,要求推翻旧史学,建立新史学。吕思勉研究历史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注重接受新的研究方法,创新历史写作体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他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李四光 1889年~1971年,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是杰出的地质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音乐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史载,距今约50000年时际前后,地球发生第四纪冰川大震荡。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从1921年起,连续发表关于第四纪冰川在中国华北、庐山、长江下游、黄山存在遗迹的证据。1945年,在蔡元培诞辰纪念会上,李四光作了《从地质力学观点上看中国山脉之形成》的演讲,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正式出版,流传世界,其定论,得到全世界认定。地质变化史告诉世人,中华和世界当今的地球地形概貌,就是人类第四纪冰川中大地震造就成的。他的旋卷构造理论、涡轮状构造理论,是研究第四纪冰川“震旦纪大冰期”重要指针。他指出:“资阳人”头骨化石显示新人黄种人的特征。其代表作《地质力学概论》、《人类的出现》等。

顾颉刚 1893年~1980年,江苏苏州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他对《山海经》所涉及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昆仑神话研究的比较透彻,指出:“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昆仑的神话”是当时的西。顾纪刚先生晚年在《和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一文中便认为,“‘蓬莱’三岛的传说便源于昆仑。‘昆仑神话’为先,由西渐东,而有‘蓬莱神话’的认定,正表明中华上古文化由西渐东的史实,昆仑所在处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战国时期,‘昆仑神话’之能在中原流播,源于东周列国同为中华子孙,方能具有对昆仑纪文明的共同记忆。蓬莱传说只是这种记忆的衍变而已。” 顾颉刚先生指出,昆仑的神话从《尚书》、《禹贡》里开始记载,到《左传》、《国语》里逐渐增多,一到战国诸子的诗文里就大规模地采用了。“昆仑的神话所以在战国时期大量地流传到中原,一是由于秦国向西拓地与羌、戎的接触日益密切,从而流传了进来;一是由于这时的楚国疆域,已发展到古代盛产黄金的四川丽水地区,和羌、戎的接触也很频繁,并在云南的楚雄、四川的荥经先后设置官吏,经管黄金的开采和东运,……因而昆仑的神话也随着黄金的不断运往郢都而在楚国广泛传播。”“在现存的中国古书里,最先有系统地记载这些神话的是《山海经》。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很多古代的神话,--都来源于昆仑”。

蒙文通 1894年~1968年,四川盐亭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近代“蜀学”传人,经史大师。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造诣很深,成就甚高。蒙文通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在思想史、史学史、先秦史、宋明史、古民族、古地理、道教文献整理等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深入研究《山海经》后,认为《山海经》是研究中国故事的重要文献。在分析《山海经》中的关于发达中心的论述后指出:“从以上分析来看,可知《山海经》全书三部分所说的‘天下之中’,都与中原文化所说的‘天下之中’迥然不同。它所指的是巴、蜀、荆楚地区或者只是巴蜀地区。”蒙文通还强调:“富饶的巴蜀,未受到战争的影响,社会繁荣,依然如故。”当时资阳也是富饶繁荣,与成都不相上下。当时的蜀地称为“三蜀”,即广汉郡、犍为郡、蜀郡。资阳、简阳等地城为犍为郡。他进一步深刻指出:“昆仑宜为上古文化中心”。“文字是先出于蜀,而后来才渐次影响于秦。”他在《古史甄微》中还有一个重要论断,即:“巴蜀文化自西渐东”“楚文化也颇受巴蜀文化影响”“《山海经》就是巴蜀楚上古文化产品” 。这等别具眼光的观点受到考古界的赞同。《山海经》就是巴蜀楚上古文化产品”。中华文明“是先出于蜀,而后才渐次影响于秦”。

李济 1896年~1979年,湖北钟祥郢中人。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后到台湾省创立考古人类学。他一生酷爱和刻苦研究历史,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是持久与多方面的。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到了晚年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西南及西部为人类文明开始的地方”,西南地区乃是猿人进化到现代人类的地球上的起始地域,他的代表作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邓少琴 1897年~1990年,四川江津(今重庆市江津)人,历史学家,重庆文博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10年毕业于聚奎书院第一班。曾在上海任书局校对。1937年,受聘任西康省通志馆编纂,在西康地区作民族史调查。1942年,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和历史系教授,讲授川康史地、四川历史和西南民族史等课程。解放后,参与和主持筹建西南博物馆(今重庆博物馆),历任业务秘书、副馆长、学术顾问等,对重庆文博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治学注重实践,实地考察并撰写了历史学科重要课题的近100万字的调查报告,在考古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在考古、民族史、地方史研究中有甄别精神,尊重真正的历史,提出“岷山是昆仑之伯仲”、“古代江汉流域之土著为濮人”等观点,成绩丰硕。主要著作有《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等。

闻一多 1899年~1946年,湖北浠水县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诗人和学者。是民国第一民主斗士,酷爱祖国。对历史也有研究和造诣。 闻一多先生一再引用《山海经》中朝云之国,来证实并锁定朝云之国就在资阳一带。黄帝故乡朝云之国就是今天的四川资中、资阳一带,就是李济先生称谓过的与“资阳人”化石出土之处相巧合的资阳。

裴文忠1904年~1982年,河北丰南人。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成就显著的著名考古学家、旧石器学家、古生物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研究室主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是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者,第一个实地复查“资阳人”文化的带队人。他第一个将资阳人头骨化石与克罗马农人、尼安德特人、爪洼人、蒙古人、北京人进行对比研究中,在测定研究分析“资阳人”遗存的地层,人脑结构,人头颅含氟量和比重等之后指出:“可确定‘资阳人’是早期的新人类型,比欧洲的克罗马农人和中国的山顶洞人原始。”其代表作有《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资阳人》等。可见;“资阳人”用智慧制作骨器、石器这些物质,具备文化基因始祖标准内容。

张圣奘 生于1904年,是湖北蒲圻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系明代宰相张居正第l3代孙,父亲张绍欣是前清的蒙古都统,母亲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孙女。他是考中官费留学生的南北方两个状元之一。分别获得英国牛津、德国莱比锡、美国哈佛文学、医学、法学5个博士学位。l929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时担任复旦、震旦、交大、圣约翰、持志5所大学教授。他精通9国语言和文字,著书16部。他受西南文物局之托调查文物,成为发现距今40000年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第-人,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张圣奘 在1991年10月21日的《我发现“资阳人”头骨化石始末》中指出:“资阳人为蜀国始祖,她是在人类学上最接近现代人的头骨,与北京山顶洞人及云南元谋人等猿人头骨不同,即所谓‘真人(JMEMAN)’,拉丁文学名(HOMOSOTWM)”。

方宗熙 1912年~1985年,福建云霄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在遗传学方面造诣很深。他指出:资阳人属于新人类型,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50000年至100000年。其代表作为《古猿怎么变成人》。

吴汝康 1916年~2006年,江苏武进人。著名的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是蓝田、和县、南京等多处直立人化石和马坝、丁村、资阳、柳江、来宾、河套、建平等多处智人化石的发现者。他在历时6年多,把“资阳人”头颅结构跟欧洲的克罗马农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南亚的爪哇猿人、北亚的蒙古人、东亚的北京人等人类头颅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特别是对欧洲的克罗马农人和中国的山顶洞人对比研究、分析中,重点研究分析了上述人种中的顶面观、侧面观、后面观、前面观、底面观、颅内观、上颌骨、腭骨等。其中应用文字、数字、图案、表格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述,至少36次以上论述了“资阳人”比中国猿人复杂,比现代人原始等情形后,结论道:“‘资阳人’的地位是早期的新人类型”,“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新人化石”,“较一般现代人原始”,“‘资阳人’的情形介于中国猿人与现代人之间”,“中国猿人经‘资阳人’到现代人”。其代表作有《资阳人》等。充分认识到“资阳人”的如天价值,树立起中囯文化的高度自信,恢复“‘资阳人’的雏形介于中国猿人与现代人之间”,中国猿人经‘资阳人’到现代人”,“资阳人”“是最早的现代人代表。”“资阳人”头骨结构的发育变化发展出智力基因构造,与“资阳人”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智慧是相辅相成,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资阳人”头骨结构在40000年前已经具备智慧基因的雏形。吴汝康在研究、分析“前面观”后指出,“资阳人有相当发达的额窦”与现代人相似。吴汝康院士的研究结论充分说明,“‘资阳人’进化成长起现代人文化基因标准结构”。

刘尧汉 1922年~2012年,云南楚雄彝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终身研究彝族文化,代表作有《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彝族文化放言》。他对先秦典籍《夏小正》匡课扶正后认为:这部夏代历法应该是“十月太阳历”。

温少峰 1930年~2018年,成都人。曾任成都市委宣传部、工交部、市委党校等单位领导,研究员,四川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国学尤其是先秦史研究,著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周易八卦释象》、《温少峰文史札记》等著作。这些著作中汇集其多年文史研究心得,见解独到。大致分为《周易》、《尚书》、《山海经》读书札记和古文字研究几大类,涉及先秦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将史籍经典、文字、历史结合起来,从文字入手,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透过文字将问题上升的历史的宏观层面,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透史见人、甄辨史实、崇尚真史,对颠覆了的中华历史提出真知灼见,坚持求是,如明确提出岷山就是昆仑山,等。

童恩正1935年~1997年,湖南宁乡人。是考古作家、科幻作家。对历史有深入研究,在辨别历史上有独立的见解,指出:资阳人应属于新人类类型,绝对年代距今数万年至十万年之间,是中华民族一始祖。代表作有《古代的巴蜀》《人类与文化》。

吴新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院士、古人类学首席研究专家。年过90的他和刘胜俊虽然至今设见过面,但他从他助手那里知道刘胜俊研究古人类历史的艰辛,就主动给我们进行电话和书信来往,主动和刘胜俊商讨“资阳人”研究中的难题。当他收到《资阳人》样书后,马上审阅,并耐心提出修改意见,又主动利用国庆节日期间撰写出他研究“资阳人”专论。其尸指出:“资阳人类化石顶骨后下角外表面的角圆枕,是资阳化石头骨在维护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上有其贡献的一个形态特征。”并热情为《资阳人》题词,一并寄给刘胜俊,还拒绝收感谢费,其高洁品质令人敬佩。

高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古人类研究室原主任、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主席、中国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人类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博士。给刘胜俊提供了近10本有关的书籍和相关图片、史料。多年来坚持拒收报酬,无私指导“资阳人”研究和《资阳人》《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的撰写。他在《“资阳人”伴生的石器、骨器彰显中华文明一源泉雏形》文中指出:“从对发掘出土的与‘资阳人’有共生关系的石器、骨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信息,据此可以寻觅远古文化乃至文明的踪影。刘胜俊先生在2013年出版的《中华资阳人》一书,提出了文明的‘精神和物质’内涵,指出文明在当今泛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和,并认为‘资阳人’用智慧制作、使用骨器、石器的精神和创造出的这些物质财富具备人类文明源泉的雏形。……‘资阳人B地点’的石器技术及文化面貌具备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石器看似简单、粗笨、原始,但其中隐含了古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与能力信息,反映出先民适应生存的智慧和方略……进取与创新性。”

吴秀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古人类研高级研究员、著名考古专家。多次热情、耐心、无私的与刘胜俊研究、指导解决“资阳人”研究和《资阳人》及《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撰写中的难题。

娄玉山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标本室主任、高工。经常关心和热情帮助“资阳人”研究工作,多次带领刘胜俊到到严密安全警戒的国家文物重地研究“资阳人”及其文物,数次带领刘胜俊到严格看管的考古文史资料馆查找有关“资阳人”的文献。他是“资阳人”研究的有心人,他三次将他搜集到的《人类学学报》等100多本有关考古书刊无私送给刘胜俊。他热爱“资阳人”有些着迷,将研究撰写出《资阳人》的论文,发表在2014年《化石》刊物上。

李伯谦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国家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文明探源工程一负责领导、著名考古学家、教授。亲自从北京到资阳指导“资阳人”研究,多次给予刘胜俊团队无私的热情帮助。他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资阳人》中指出:《中华资阳人》“这部书对资阳人头盖骨发现、研究的过程和结论,重新进行了调查和梳理,在充分肯定‘资阳人’发现的重要意义、年代推断的科学性和重要价值基础上,以资阳人为起点,突破旧、新石器时代的界限,将本地其他地点例如简阳龙垭、资阳鲤魚桥等旧、新石器时代遗址串联起来,初步搭建起了该地区古文化发展演变的框架;……古史系统;……这部书不是通常认为的科学著作,甚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普著作,而是用文学笔法写出的、作者自己称为史传体的一种新型著作,增加了趣味性、可读性……我认为这部书充满了新意,有创造性,有开拓性,可以说,许多方面都是过去没有这么做过的。……将‘资阳人’的发现和相关的旧、新石器时代的发现连系起来搭建起一个古文化发展框架,我觉得无可厚非。同样,想把考古发现和文献有关记载对应起来,勾划出当地的古史系统,也没有什么错。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已的历史有兴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资阳人’化石是古人类学家专门研究的问题,一般很少人问津,书的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学手法写出来,想让普通群众看懂,难道不值得提倡吗?……在资阳地区,在四川省内,除发现‘资阳人’化石的地点,还有简阳龙垭、资阳鲤魚桥等旧石器遗址,如果四川省考古单位能以此为主题开展调查,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资阳市也是一个地区市,我相信只要工作做够,就不会只有这几个旧石器遗址。能否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把当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铺开来,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是需要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认真考虑的。……现在再回到《资阳人》这部书。书是出来了,……还不能以此为满足,还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把它推向世界,让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认识‘资阳人’,了解‘资阳人’。”

李学勤 清华大学的世界知名的考古专家, 1933年3月28日~2019年2月24日,北京人,是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史学会理事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历史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缀古集》《走出疑古时代》《失落的文明》等。他多次指导“资阳人”研究,并为“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发贺信,热情为《资阳人》书出版题词,并深入指出:“《资阳人》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资阳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我们追索中华先祖足迹,探讨中华上古文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次“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必将进一步探求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开创中华远古文明研究的新局面”。他对指导“资阳人”研究从不收-文钱。

宋镇豪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先秦史研究部门领导、院士。2013年5月18日,他第一眼看到刘胜俊送上的几本《中华资阳人》初稿时喜出望外,急迫的翻阅两小时,当即就与其他同志商议几句后就对刘胜俊说:“准备召开‘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你回去抓紧准备”。会前,他又为会议撰写好了《“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的开幕词。会议期间,他发现资阳市还没建有“资阳人”地标、博物馆时,当即就与刘胜俊商议,由刘胜俊起草相关提案,接着就在国家两会上以他的名义提交了呼唤建“资阳人”地标、碑、博物馆、保护文物等提案,得到广泛重视。他还送给刘胜俊有关书籍,经常指导刘胜俊研究“资阳人”。池在致“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开幕词中指出:“在人类的进化系统中,‘资阳人’化石的发现,对于人类文明溯源与中华人的深层次的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1951年资阳发现的女性智慧人头骨化石经鉴定,她实际上是介于晚期智慧人和新人阶段之间,距今已经有40000年左右。……‘资阳人’是中国中华几大人类化石的发现地之一。资阳人的发现在国内外有着重大的影响。‘资阳人’是人类智慧人进化到新人阶段的一个里程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川人的始祖,树立起川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大范围来讲,她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成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资阳人》是一部卓有成效的著作。该书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文化战略建设精神的感召之下立项的。在党的十八大‘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精神指引下而有所为。是在党中央提出的‘搞好文明溯源,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精神’的号召下编撰的内容,得到加强。……《资阳人》一书,展示了资阳先民数万年以来生生不息,攻坚克难,拓展探索,奋进奉献的绚丽画卷。‘资阳人’的讨论,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文明起源的探索。它作为一个大文化的意涵的课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王巍 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文明溯源工程主管领导、院士。他热情为《中华资阳人》写书评、题词,鼓励《资阳人》团队搞研究,常常热心指导《资阳人》及《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的撰写。他在《资阳人是普及公共考古的典范》中指出:“刘胜俊总编用精彩的文采和科学态度研究、描述历史,我非常钦佩。《资阳人》这本书很有意义,像这样有文采、有文化、有历史的论述古代历史是很好的公共考古的作品。……《资阳人》是一条历史发展的线,从40000年前延续到上古时代。下功夫研究历史、研究文献,把资阳扩展到成都平原,我认为值得称道。《资阳人》这本书是宣传、普及考古成果的一个作品,具有示范意义。……‘资阳人’文化已经达到相当水准,用骨锥缝制皮衣,骨针为磨制而成,加工较为锋利。骨制磨制技术可能是时期磨制技术的先驱。‘资阳人’骨针的制作有巨大的进步。资阳人的穿孔石珠制作的比较精致,其穿孔和磨光技术在人类生产工艺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资阳人》一书对研究中华远古文化源流有重要作用,应高度评价和从中得到启示。要重视对‘资阳人’的继续研究,要把‘资阳人’文化、‘资阳人’精神很好地解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宫长为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著名史学专家、博士后。2013年5月21日很谦虚地到刘胜俊住处,商谈《资阳人》相关事宜,很热情给予《资阳人》很高的评价。他们都说:“我们认真看了你的《资阳人》一书几遍,感觉从选题到结构到观点和内容都挺好,是一本史学写作题材的创新,为史学写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商谈了资阳人研讨会事宜。宫会长第一次见到刘胜俊和其送上的《中华资阳人》初稿后,不到20天就写出《“资阳人”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始祖,资阳是中华远古文明源泉》的书评。文中的几个标题是:溯源并发现资阳是中华文明源泉、复原资阳远古文明并展示给了世人、探讨了40000年的历史文化、研究了承传资阳人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此文就是后来“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会议总结和新闻发布词的蓝本。他还主动邀请中国史学界著名的史学家参加“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支持研究和撰写《资阳人》及《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工作,他无数次主动热情地与刘胜俊研究解决“资阳人”《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撰写中的难题,并亲自参与组织和撰写,撰写出多篇研究“资阳人”的很有深度的专论。

宫长为在“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上的总结暨新闻发布词《‘资阳人’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一始祖,资阳是中华远古文明一源泉》中指出:“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是一次盛会。……研讨会上,研讨形式活泼,大会与小会相融合,国家级、省市级、地方级与院校等各类专家相结合,专题采访与答记者问相结合,研讨多角度和多方面结合,发言热烈,百家争鸣,赞颂诗词与学术讨论的结合将研讨会推向一拨又一拨高潮。经过10余篇文章和《资阳人》这本书的作者主旨发言和会上20多位专家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热烈研讨,穿越了40000年的时空隧道,溯源了中华文明源泉,探讨了资阳和中华民族文化,研究了传承资阳和中华民族精神。

这次研讨会有两个结合:一是史学和文学的结合,创造了“六性”合一的史传体报告文学体裁,使枯燥的历史学术变成生动活泼的、可读性强的文学报告,是普及文明溯源的典范著作。二是企业与文化结合,共同打造了溯源文明工程。

这次研讨会有两大创新,一是理论创新,突破了溯源研究的局限,提出了文明溯源的新理论,如用“基因进化”与“文化进化”两个理论,探讨文明起源和进化的关系,又如判定文明标准的新理论,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二是区域文化探源创新。

这次研讨会有三高,即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省和国家级最高史学研究机构和权威专家,共同研讨中华文明溯源,取得了新的高水平成果。

这次研讨会有四个亮点,即发现文明史、复原了文明、探讨了文化、传承了精神。……研讨会一致认为:“资阳人”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一起始祖,资阳是中华文明多源中一个很重要的源泉。因为伴随“资阳人”出土的大批石器、骨器,特别是骨针、穿孔石珠、似盘子的薄石片、水鹿角等文物告诉我们,“资阳人”在40000年前始创了人工取火热食文化、制衣文化、妆饰文化、改进工具文化、集体采集文化、狩猎文化、组织指挥文化、结绳记事文化、观天象文化等,开创出人类最早的一块文明乐域。这些珍稀文物还告诉我们,“资阳人”40000年前“在发展大脑由知识变为智慧方面,起了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作用”,是人类始用智慧生息、斗争的智慧人里程碑,是远古人类文化先驱的杰出代表,确实占有远古人类始创文化、积累和传承文明基因的关键地位。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一起始祖,是现代人文明基因一孵化摇篮,是现代人知识、智慧和经验产生的一发端。“资阳人”奠定中华文化起源基因和文明基因根脉及活态传承的坚实基础,拓创出了远古文明摇篮较为丰富的内容,开创出远古文明的雏形。奋勇开拓的资阳人,一代又一代的坚持创新,打造出绵延灿烂40000年的辉煌文化,使资阳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文明品牌、一种伟大精神的代名词。……雄辩证明,资阳就是中华文明的一源泉、一发祥地和一摇篮!资阳的文明是连贯的、绵远的。……资阳人的发现历史,不仅是中国发现的唯一的早期真人类型,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真人类化石,更是南方人类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古人类发现中的唯一的女性。《资阳人》书稿,是依据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智慧人的生产和生活。

鞠德源 1934年生,吉林扶余人(祖籍山东文登)。中国国家第一档案馆高级研究员。他一生恪职尽责,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曾到日本寻找中国史料两年半,查遍了日本的图书馆,搜遍了日本的地上书摊,寻找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史资料。后又到美国去了将近一年仍旧跑书店、寻地毯又找到了大量中国古史资料。在这些资料基础上,结合国内现有典籍,对中国古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51年的心血没白费,在80 岁前后先后正规出版了《古蜀王国—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先民—海外大探险之谜》两部大型专吾。他在前一本巨著中,运用大量的罕见的文献观点和史料,对那些伪史进行了严厉的批驳、详尽论述和佐证中华文明的摇篮是蜀国。中华文明西起蜀国,东渐中原,传播亚洲、美洲等。他在第二本书中用大量的资料和史实做武器批驳了部分中国所“古蜀王国—中华文明的源泉”。他指出,“古蜀王国长江江源文明,处处事事都凸显出古蜀王国地域是华夏文明最本源的发祥地,与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黄河流域中原文明,形成同根同源之亲缘关系。”

鞠德源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收集整理中国历史资料,为此跑遍了全国和世界相关,尤其是《山海经》所涉及到的历史,他几乎都掌握了。他对“资阳人”情有独钟,热情为《资阳人》书出版题词:中国最早“现代人”——“资阳人”和燧人氏举起人类“火炬”,创新用火的方法,发展热食文化,地面建房群居住,抟泥为陶,萌始农耕。女娲治洪补天。昆仑耸立沱江岸。“十三大文明”光辉灿烂,“鲤鱼桥文化”接替发展,40000年传递人类发展火炬从不间断,实属世界史上罕见。资阳人更奋力承传人类发展火炬吧!让光亮更加耀眼中华大地和全世界。

在他病重的几年中坚持研究“资阳人”,病危时际把他的有关中华文化根脉的100多万字研究成果无偿亲手交给刘胜俊,成为研究“资阳人”、撰写《资阳人》和《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一重磅依据。

卢继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高级记者、著名生物进化论专家、知识经济学家、中国科普作家。他在《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中指出:“《资阳人》这本著作,……以独特的方式来重现40000年前的‘资阳人’的风貌,歌颂古人类的优秀品德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领人们回到四万年前的时空,来触摸古人类的生活史实,历览人皇和燧人文化、鲤鱼桥文化、女娲文化、昆仑文化、苌弘‘碧血丹心’忠勇效国、全心为民的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渊源的动人史话,生趣盎然。……“资阳人”是生存于40000年时的智慧人,是人类萌生思维,用智慧创发文明的杰出的先驱,创造了生产活动与独特生存方式,开创了中国远古人类文明。……史实是最好的佐证。资阳人萌生人类思维,率先用智慧与大自然斗争和生息,用骨针缝制皮衣,用穿孔石珠等妆饰,拓创发展人皇、燧人、鲤鱼桥、女娲、资国、昆吾、苌弘等40000年来一系列的灿烂文明史实,充分证明资阳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摇篮。这些见解,对重新审议我国古人类研究结论提供了重要史实。”

出于这个历史事实,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对“资阳人”头骨化石出土给予高度评价:……“‘资阳人’是国宝啊”……事实上,这部《资阳人》著作的内容体系如同古资阳人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展示、宣传“资阳人”的历史文化品牌。笔者可以预见,这个历史文化品牌将诏告天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察资阳、认识资阳。这无疑是作者对现在资阳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贡献。

赵一农 国家文化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十分关心、热情帮助“资阳人”文化研究。他在为“资阳人”文化研究鼓与呼的专论中强调:溯源文明的战略价值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文明精神,推动全面建设:“文化溯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根基和血脉。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家园和精神追求。一个国家的强盛首先是文化的昌盛,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从历史上看,社会进步总是伴随着文化的繁荣。现代社会,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与文化产业同时也成为理解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维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更是率先提出“文化走向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发展应放在人类整个文明、文化框架内来考虑,发展最终可以以文化来解释或以文化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切合整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向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潮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多维意义。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力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为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所看重,文化力包括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深入,以及制定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语境下,如何来认识和领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当前的时代,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相互渗透,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资阳人》向世人展示出一幅至珍的人类文化历史画卷。“资阳人”是资阳的文化大品牌,是提升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

谭继和 生于1940年3月,重庆开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点科学《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他对中华历史很有研究,尤其是对蜀国史研究深入,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著有《巴蜀文化辩思集》,提出了泛巴蜀文化说,对推动巴蜀文化研究和宣传作出了应有贡献。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在西部,继而中国文明是西兴东渐。他在《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中,提出了“夏禹文化西兴东渐”学说,学说,一语道清了“中国文化西兴东渐”的历史实质,这是“中华文化西兴东渐”的一代表。80多岁的谭继和老先生,多次亲自组织研究“资阳人与中华文明溯源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多次审查修改几十万字的《资阳人》书稿,撰写了多篇研究“资阳人”的论文。在溯源会上,他三次发言,讲述“资阳人”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形成的历史地位和文明传承。他还在会上即兴咏诗,赞颂和表达他对“资阳人”的感情。溯源会后,他又加紧研究“资阳人”,不厌其烦的指导“资阳人”研究,并主动设白天设夜晚的潜心研究、主动撰写出5篇研究“资阳人”的特有份量的专论,为刘胜俊提供研究“资阳人”、撰写《资阳人》和《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的依据、参考,并且,还拒绝收研究费和稿费。他深刻指出:“‘资阳人’代表着我们地球发展进化史上第二次重大的转折点。第一次是生命的进化,第二次是人的进化。人的进化从猿人、古人到新人。特别是‘资阳人’作为新人时期的代表,是我们现代人的知识、经验、智慧、信息等获取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孵化处,文化基因、文明基因、精神基因的根柢。”“‘资阳人’作为人产生的原始状态,应该放在上述人类思维产生史、人类文化形成史和人类文明根系史的广阔世界历史背景下,来衡量它的人类价值和历史作用。它是人类形成史必经的突变阶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质变性的结穴处,是人类思维与智慧灵性雏形发端的标志。没有资阳人向大自然初步谋取生存与生活手段的粗浅生存思维,便不会有现代人类创造文化与文明的精致发展思维。”“‘资阳人’是人类知识、技能、经验和智慧生长的发端、智慧人元尊、是直立人具有现代人类大脑雏形的起点,它有力地支撑了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地起源说。”他2017年又提出立项研究思维与智慧的根柢——话说资阳人”的课题。

彭邦本 中国先秦史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彭教授经常过问和指导“资阳人”研究,拒绝报酬。受刘胜俊之托,亲自研究资国等历史,撰写出《悠久的历史、永恒的魅力 · 从古代资国的历史传说谈起》等长文,成为刘胜俊研究撰写“姬资治水功勋著, 资国崛起两千三百年”这章的重要依据。他指出:根据传世文献,古老的资国,正是蜀地当时林立的邦国之一,资阳则是传说中上古资国的故里。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在《巴蜀史的问题》一文中说:《汉书·地理志》僰道,应劭注说:“古僰侯国也。”《水经·江水注》说:“县本僰人居之。”又引《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人道,故字从人。”此其一。……《陈留风俗传》:“资姓,黄帝之后,食采益州资中,因此为氏。”《玉篇》也说:“资,故国,黄帝后。”……《陈留风俗传》的作者是汉末圈称,《玉篇》则是南朝顾野王所作。可见资国的传说非常早。宋代罗泌的《路史·国名纪》也引东汉时期王符的《潜夫论》提到:“詹、资、郮、翟,黄帝后”。 罗氏又引唐代《(元和)姓纂》云:古资国在“益州资中,今资州资阳有资川江。然古资阳城在简之阳安”。 所有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资国即在汉代的资中。实际上,西汉武帝时期就是以资国地域设资中县,其治所故城在今资阳市区东北(北周开始在这一带设资阳县,今天的资中县则为北周磐石县)。资阳历来山清水秀,宜人宜居,所以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人类学上著名的“资阳人”就已经生息繁衍于这里。上个世纪50年代初,伴随着成渝铁路大型工程建设的启动实施,考古学家在资阳雁江镇西1.2公里的黄鳝溪,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相关材料,包括人头骨化石1个,骨锥1件,时代距今约3.5万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资阳人”及其遗址。在其附近同期的九曲河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打制石器170多件。类似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还有雁江区小院镇的鲤鱼桥遗址、石虾子遗址和沙嘴遗址,构成了一个遗址群。这么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于同一个县域范围内是很少有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器形种类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片、石核等,以及乌木、树叶和种子、果壳等标本。上述种类多样的石器反映,生息繁衍于这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有富有特色的较高文化,揭示了资阳地区历史文化的极为悠久。

胡昌钰 原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发掘“资阳人”B地点和“鲤鱼桥文化”的胡昌钰老先生,一再亲临“资阳人”研究和撰写的办公处,当面指导研究和撰写,并将他几十年来考察研究“资阳人”的成果无私提供给刘胜俊,并拒答谢。刘胜俊如获至宝,因为这是开展研究“资阳人”、撰写《资阳人》和《资阳人与智慧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的依据、参考工作难得的参照依据。他指出:“‘资阳人’是人类进化史中智慧人的里程碑,是对‘资阳人’头骨化石价值的肯定,是对‘资阳人’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华大地上最终完整地构建了‘从猿到人’演化序列所处的重要位置的肯定。”他还进一步指出:“‘资阳人’作为人产生的原始状态,是人类形成史必经的突变阶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质变性的结穴处,是人类思维与智慧灵性雏形发端的标志。没有‘资阳人’向大自然初步谋取生存与生活手段的粗浅生存思维,便不会有现代人类创造文化与文明的精致发展思维。”“‘资阳人’确实占有远古人类始创文化、积累和传承文明基因的关键地位,是人类文化基因根脉的一始祖,是现代人文明基因一孵化摇篮,是现代人知识、智慧和经验产生的一发端。”

他在《用发展史实,证明了资阳人的灿烂文明》中指出:在距“资阳人”四万多年后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现代高科技信息时代。当我们在新时代享受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应饮水思源,勿忘“资阳人”;更勿忘“资阳人”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在20世纪,学者论述中国古代史时,多以东西关系立说,认为是“西亚近东文明东渐”,……距今约40000年左右的“资阳人”等一大批重要人类化石的相继面世,把中华大地上人类演进的脉络清楚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考古学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强有力地否定了人类文明西方中心论,证明了东方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资阳人”是我国晚期智慧人的重要代表,是人类智慧人的里程碑,在从古猿到人的五个发展阶段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人类演进脉络链上初生思维,开始用智慧斗争、生息的重要一环。

进入夏、商、周时期,独树一帜的蜀文化,成为瑰丽的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因此,“长江文明”的概念产生了,黄河、长江成为中国文明的“两河”新说。试问,如果缺少了“资国文化”,能构成完美无瑕的蜀文化图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资国”是蜀的一个重要邦国,其历史悠久,……在四川成为“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的“天府之国”漫长历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穷次而月穷纪”,“次”是太阳运行时的止宿之所。日“至蒙谷”,是指太阳止宿于岷山即昆仑山之上。太阳止宿于昆仑山已为世人所共识。在明白了“次”实为“资”的关系后,再回过头来看资阳有昆仑之称或谓昆仑在资阳,就不足为奇了。……如果说“‘昆仑’,这是沿着记忆的碎片能够寻找到的中华文明的源头”,那“资国”文明则应是中华文明源头中的一股重要源泉。

他在《“资阳人”是智慧人的里程碑》中指出:说“资阳人”是人类进化史中智慧人的里程碑,是对“资阳人”头骨化石价值的肯定,是对“资阳人”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华大地上最终完整地构建了“从猿到人”演化序列所处的重要位置的肯定。……距今约40000年左右“资阳人”,这一系列重要化石的相继问世,清楚地把“从猿到人”的演化的轨迹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证明了人类发源地是多源的,证明了中华大地也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资阳人”距今约4万年,处于人类演化五个阶段中旧石器晚期早段,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早段中,时间距今最远、保存状况最完整的人类化石,是我国智慧人的重要代表,它代表了中国境内人类进化五个阶段的重要一环。……说它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当之无愧。……“资阳人”的发现,还为古老中华文明的形成找到了又一新的根源。……“资阳人”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资阳人”不愧为人类文化的先驱。就人类文明起源而言,“资阳人”亦不愧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李宝均 四川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原副会长。十分热爱“资阳人”。他不惧80多岁高龄,常常骑车奔波一个多小时到“资阳人”研究办公地,带病亲自参加研究和撰写。他还给“资阳人”研究团队写下“生死状”,表示他不畏年迈、不惧骑车路途艰险,倾力协助研究“资阳人”的决心。他从史书上、报刊上、网上搜索到大量资料,无偿提供给刘胜俊。他一门心思关心“资阳人”研究,与刘胜俊一起经过多次商讨,共同创立“史传体论著”的崭新撰写作体裁,受到考古界、写作界专家们的大大赞赏,都认为这开辟了考古、古史写作的新路子。李教授还撰写出多篇研究“资阳人”、评论《资阳人》的深度论文。他把晚年的夕阳之光,放射到热情协助研究“资阳人”、撰写《资阳人》和《资阳人与智慧人类根脉》《智人根脉四万年纪》团队的工作上。他在《用科学态度为资阳人文化树碑立传》中指出:郭沫若说:“靠着殷墟的发现,我们得到一大批研究殷代的第一手资料,是我们现代考古者的最幸福的一件事。就靠着这一发现,中国古代的真面目才强半表露了出来。”(《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同样,60年前“资阳人”头骨的发现,资阳40000年的历史才“表露了出来”。这是震动中国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郭沫若就此发给致张圣奘的电报中说:“这是吾川有史以来的重要发现”。翦伯赞说:“资阳人”的发现,不仅对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分佈提出了新问题,对旧石器时代人类体质的研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引自冯汉冀《关于资阳人的几个问题》,1955年)“资阳人”的发现,受到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本书作者对“资阳人”这一考古发现的时间、地点、现场作了严谨科学的考证,……还原了这一考古发现的真貌面实,有力反驳了对这一考古发现的“否定论”;而且作者还进行了大量的史学分析,作到了史论结合,以确凿丰富的史料揭示了“资阳人”考古发现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在《史记?三代世表》……现当代大部分著名“主流”通史和大学教材中,也皆从春秋战国起始,对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皆予忽略。本书作者对“资阳人”的远古史、史前史、先秦史进行了透彻的研究。从40000年以来的人类文明,直写到三皇五帝以后,认为上古史中的对于三皇五帝的文献记录和神话传说记载,对于建构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是不容忽视的,突破了认为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不是历史、不能入正史的成法和成见。这完全是科学的,在史学上也是站得住脚的,是有史学依据的。由于《资阳人》这部书的史料性和真实性、文学性和可读性,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普及祖国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它同时又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材,因为爱国主义思想,是在祖国历史文化和家乡历史文化中生根发芽的。它感召着读者承继和发扬“资阳人”万古不息的人文精神,不畏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睿智创新,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奋斗,永不止步。

刘建中《四川日报》原编辑、记者,《四川党史》杂志社原总编辑、编审,《当代电大》原主编。他在《“六性”融会贯通 完美统一的史著》评《资阳人》中指出:这部“史传体报告文学”是华夏写作体裁的一大创新,开启了史传体写作“六性”合一的先河。将史实性、探索牲、报告文学性、思想(启迪)性、知识趣味性、科学性融会贯通全书。这是一项难得的创造工程,是中华文学界、历史学界、写作界的一座丰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腔腔热血和一串串汗珠浇铸而成的。孟浩然说:“探讨意未穷,回舻夕阳晚”(《登鹿门山古》诗)。本书作者在求索、搜索、探索方面的力度是很大的,达到的程度是很高的,所以说他的探索性很强。《《四川通志》记载,“昆仑山在(资阳)县北十五里,中江所经,高耸特出”。“中国山有两戒,珉为北戒之宗,峨为南戒之宗,其脉皆发自昆仑”。由先秦史学家子德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昆仑纪—中华文明起源另说》称:“尽管‘九丘’实指现今何处,已杳远不可寻,但笔者却发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就在现代人类‘资阳人’的发祥地资阳市,有一与‘昆仑’同名的山丘,极有可能乃是‘九丘’之一的‘昆吾之丘’。” 九丘是哪九丘呢?《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山海经》所记载的‘昆吾之丘’就是资阳的昆仑山。”

为什么当有人一提到“昆仑山”,就会在大家的记忆中即刻出现的总是新疆、青海、西藏间的帕米尔高原、西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布格达板峰?“笔者断言,今天地理学上指的昆仑山山脉,必然不是上古典籍中的神山‘昆仑’。”“排云拨雾,蒙文通先生率先指出,‘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昆仑’即岷山,岷山即‘海内昆仑’。‘昆仑’并非实指,而是‘昆仑三山’的统称,‘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青城山、蓥华山”。中国最早的权威典籍《山海经》所一再推崇的昆仑山,也是指上述三山。昆仑山名为何张冠李戴呢?《史记·大宛列传》指出,“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文中所载“天子”即为汉武帝,汉武帝闻其山巍峨壮丽,为滔滔黄河之源,却无一名字,便遂将其命名为“昆仑山”,这个误判长久,已流传至今。

为给资阳“昆仑山”正名,作者打开文化宝库,引证了多少经史子集,涉及到多少天文、地理、人物、事件,给我们传输了多少文明知识?如果没有这林林总总的知识,资阳“昆仑山”这个名是正不了的,而且这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书,要撰写出来,那是不大可能的,也令人难以想象的。

何如 古蜀玉器陶瓷文化研究院院长。他在病重期间坚持关注研究“资阳人”的工作。在宝藏地多次作者位详细介绍几百件与资阳人有关的历史文物,免费让我们拍摄,还主动赠给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主动撰写出研究“资阳人”的几篇论文,并主动表示将他们抢救到的与资阳有关的价值连城的和震憾人心的文物赠送、归还给积极筹建的资阳人“智慧人类根脉博物院”。

他指出:“50000年时际前后,地球发生了第四纪冰川震动,地球上的生灵几乎灭绝。在这次冰川中,四川周围高山峻岭隆起,中部形成盆地海洋,古时称西海。西海吸收太阳热能,热气上升,盆海周围山崖、岸上较温暖。西北风一吹,将盆地上空的温空气吹向东南,通过盆地最低处的龙泉驿山脉流向沱江中游,形成较为适宜生灵生息的地域。……经相关专家研究确定,“资阳人”是4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智慧人。“资阳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让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史实,“三皇五帝”的传说有一定的依据。……《资阳人》重申一些证据及研究的观点,把中华文明史上推至40000年前,功德莫大也!”

欧阳辉 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博士。他不厌其烦的四次热情带领刘胜俊团队寻找“资阳人”文物,介绍了300多件“资阳人”石器等文物,并免费让拍摄,还-再热情款待。

王大有 1944年出生,北京大学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等。致力于中华上古文明史研究,致力于中华“三皇五帝”时代的古史重建,致力于美洲土著与中华文明亲缘关系的研究。主要代表作《中华祖先拓荒美洲》《昆仑文明播化》电视文献片《谁先发现美洲》。他在研究上古史后感悟道:上古中华文明与古代美洲土著文明,是“同一祖先同一文化根脉的异域播化”,后者对中华文明是一种“承袭性发展的兄弟文化”;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关系。

魏光飚1969年10月出生,重庆万州人。著名的考古学家,象牙专家,尤其对猛犸象化石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说法,震惊国际学界。他参加调查挖掘“资阳人”B地点文化。他研究“资阳人”和-道出土的动物化石后指出:伴随“资阳人”出土的猛犸象不确,应是亚洲象。亚洲象化石的时间,显然和40000年“资阳人”结论一致。这说明西方权威刊物也再次确认“资阳人”为40000年前人类智慧人。其2007在英国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第四纪科学评论》。

子德团队 他们撰写的《昆仑纪—中华文明起源另说》,是一部辨古的杰出典藏佳作,他质疑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指出:司马迁给中华民族编织的“族谱”,是否在封建王朝独尊儒术的话语霸权下,掩盖了更光辉的文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以及三星堆纵目人铜像、通天神树等等,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华文明起源于蜀国。明确断定“燧人氏就是资阳人”!蜀国是中华上古文化中心、中华文明是西兴东渐。蜀国文化继而传播于世界等。这些难得的辨古成就,是子德团队十几号精英,在多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艰难跋涉、潜心研究、探索古史中得出的成果,他们显示了为开掘发扬传统文化、为开拓中国上古历史文化的科学进取精神,这是睿智、大胆、无私无畏的壮举,必将彪炳于中华文化青史。

《嫘祖文化》团队 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主编的《嫘祖文化》和四川大学综合科学研究中心主编蔡正邦、胡斌、张毅等编撰的《嫘祖文化与古巴蜀文化源流》中,好些篇章,提出并论证了伏羲、女娲、黄帝、嫘祖、青阳、颛顼、帝喾、大禹、老子、苌弘、五代蜀王等出生蜀国、建立蜀国和中华文明的史实,其中的论点独道、求是、震惊,是辨古、求实的杰作。

杜钢建 1956年出生。现任湖南大学教授、博导,法制湖南研究院院长,民族史研究资深专家。在学术界首倡并系统论证大陆新儒家和儒家宪政,全面考证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代表作《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将颠覆世人对古代历史、文明的认知:

华夏历史有300余万年?

伏羲国有50000年?

雪峰山即上古昆仑山?

夏朝的开国之都在湖南崇山?

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源于湘西黔阳?

古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源于东方的中国?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是由中国的羌戎族移民创造的?

法国人和德国人主要由中国的赤狄和白狄演化而来?

本书将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文明认知视野。

高档隔音降噪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