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铝窗怎么样
文章目录:
1、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在吕梁山,感受发展旋律的“变奏”2、不用再“漂泊不定”,不用再两头“摸黑”——四位长江渔民“转身”记3、氢能“在路上”:中国煤城的“低碳”转型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在吕梁山,感受发展旋律的“变奏”
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太原6月15日电(王亮)夏日的吕梁山,树木葱郁,满眼皆绿。行走在山西省吕梁市,看到的是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火热,感受的是乡村振兴的步履铿锵,听到的则是发展旋律的“变奏”。
生态变奏!从“荒山秃岭”变身“绿水青山”
端午时节,吕梁市临县胜利坪62岁的高大爷一家三代来到城区东山上放风筝。抬头看见蓝天白云,放眼望去树木葱郁,低头瞧见绿草花红……“以前山上树不多,一下雨沟里都是泥水;现在种上树了,下雨天河水都不浑。”
临县的山上种满了绿树。新华网 发
吕梁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境内沟壑万千,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曾相互交织、互为因果。脱贫攻坚战以来,吕梁推动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探索出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护等模式,走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
“‘十三五’期间,临县累计造林1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18.3%提高到2020年的25.1%。”谈起植树造林,临县林业局局长刘新明滔滔不绝,临县采取阔叶树与针叶树混交,林下种植中药材,既有美丽景观,又有林药经济。
航拍夏日吕梁山。新华网 发
来吕梁旅游的陕西游客原以为这里是荒山秃岭、树不生叶,看到的却是满眼皆绿的绿吕梁;钟情鸟儿的摄影师拍到苍鹭、白鹭等候鸟在碛口翩跹、留恋吕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吕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称,吕梁要统筹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根本性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吕梁。
产业变奏!从“一煤独大”转型“四梁八柱”
同样质量的铝水和铝合金,价值有多大差别?在位于吕梁兴县的航宇新材料智能制造研究院(山西)有限公司,这个差距是100倍。
“公司的3D打印能生产高精度的配件,用在航空航天领域,附加值高。”公司副总经理贺玉龙介绍称,2021年落户兴县延伸了当地铝工业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消化铝水12万吨,助力当地实现“铝水不落地”目标。
这是资源型地区吕梁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吕梁市市长张广勇表示,吕梁推动煤、焦、铁、铝、电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氢能、白酒、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文化旅游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集群发展,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四梁八柱”转变。
转型也是吕梁资源型企业的“关键词”。
鹏飞集团氢湾项目。新华网 发(冯宇 摄)
在吕梁孝义,氢湾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鹏飞是一家从事煤焦化工全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在炼焦过程中有大量的氢气释放,同时煤焦行业有氢能重卡应用场景。”鹏飞集团总裁郑鹏表示,企业抓住优势上马焦炉煤气制氢,并延伸到汽车制造、电堆、电池等全产业链布局。
数据显示,2022年吕梁市经济实现了首季“开门红”,煤炭工业增长11.2%,非煤工业增长1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0%,装备制造业增长39.7%。
生活变奏!从“连片贫困”奔向“乡村振兴”
“香菇菌盖做食材,香菇腿做香菇酱,香菇脚做药材。”临县白文镇史家滩村高青香的工作是用剪刀让一个个香菇“物尽其用”。
张峰投资建设的香菇大棚,让乡亲们有了工作。新华网 发(冯宇 摄)
高青香靠自己劳动挣下家里日常开销,这与在省外卖钢材、重回故乡种香菇的“90后”老板张峰有关。2021年以来,张峰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35个养菇棚、65个出菇棚,养菌、收菇,一年到头也闲不下来,“看着出外打工没活干的年迈乡亲,在这里找到了事情做,我就心满意足了。”
食用菌是脱贫攻坚以来吕梁壮大起来的产业。吕梁山里夏天气温低,补充了市场上夏季香菇的缺口,食用菌稳定在1.25亿棒。临县县委常委、城庄镇党委书记孟飞时常来到香菇基地,与张峰一起谋划延长香菇产业链,一条香菇脆的生产线正在酝酿。
昔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整体脱贫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回乡的张新勤,已将“青塘粽子”做得有声有色,现在谋划依托前青塘村的水资源、红色资源、古建资源等,在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力,“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吕梁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
民之所愿,必念之;民之所盼,必行之。
老百姓“有学上”了后又想“上好学”,吕梁市委出台了“办好人民教育的行动方案”,其中就包括引入黄冈中学教育资源。2022年上半年的疫情对服务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吕梁近期发放1000万元消费券,以此激发市场活力、加速市场回暖……
不用再“漂泊不定”,不用再两头“摸黑”——四位长江渔民“转身”记
这是养殖围网拆除前,“渔二代”王贵宝一家在湖北洪湖上的住所(王贵宝提供)。当时王贵宝和家人住在船上,常遭风吹日晒雨淋。下图:2018年,在湖北洪湖市,41岁的王贵宝(右)与父母坐在新家的沙发上(新华社记者熊琦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侯文坤)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四位长江渔民“转身”记:转行转业转产 换赛道换思路换活法》的报道。
心有怀念,脚步向前。随着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长江沿岸世代以渔为业的渔民们向着新生活,“转身”上岸。
(小标题)转 行
32.6公里的长江湖北武汉江夏段水面上,58岁的王明武“漂”了几十年。如今,他已开始新的生活——身着工作服,再次登船,昔日“捕鱼人”成为“护鱼员”。
王明武是江夏区金口街花园社区地地道道的渔民,15岁便在长江上捕鱼。
“捕鱼讲究两头‘摸黑’,过去几十年,几乎每天凌晨4点起床,6点放渔网,中午就在船上做饭吃……”靠着打鱼,王明武后来在岸边有了房,但多数时间还是在船上。
“运气好点,一年下来一家人卖鱼能收入10多万元,但太苦太累。”回忆过去的生活,王明武有不少辛酸与无奈。
由于从小捕鱼,王明武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对江里的变化感受深刻。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捕鱼,鱼的个头比现在大多了,产量也更大。水也干净,直接捧江水喝。”王明武回忆说,以前家里一条小木筏,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后来换上了大机船,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多少。“近些年,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想捕条大鱼都不容易了。”
金口街是长江初进武汉的地方,打鱼、卖鱼、吃鱼曾是这里每家每户生活的常态。如今,走在金口街的街巷,不少过去以江鱼为特色的餐馆已改换招牌,抹去了“江鱼”字样。
如同王明武告别渔民身份一样,这里“靠水吃水”的人们,都开始了新的营生。
“渔船、网具、船证都被收了,共补偿了11.7万元。我和老伴的医保、社保解决了,每月有几百块退捕生活补贴。”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打鱼活计,王明武生活依旧有保障。
不再当渔民,王明武也没离开长江,他与渔政部门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一名护鱼员。
去年7月1日以来,他每天在岸上徒步巡查,不定时随渔政执法人员一起巡江,一旦接到违规捕捞的举报,即使是在晚上,也会到江上去配合相关部门执法。
“有行船经验,又熟悉长江航道,干这活,我在行。”王明武说,“我们很幸运,还能维系与长江的感情。”
(小标题)转 业
又一年春节临近,湖北洪湖“上岸”渔民王贵宝至今还记得头几年第一次在岸上过年时,一家人高兴、激动,又不自在的情景。
“坐不惯软沙发,觉得蹲在板凳上更舒坦;吃不惯超市里买的鱼,总觉得湖里的鱼更鲜;用不惯方便的天然气,会怀念柴火煮出来的米饭。”王贵宝说,为适应岸上的生活,一家人花了不少时间去磨合。
长江禁渔对于长江生态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依靠长江生活的渔民而言,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渔民的甘苦,说不完道不尽。王贵宝黝黑的皮肤,便是最好的见证。
他说,当渔民时,风吹日晒雨淋,挣三四年也抵不上一年亏的。“就是靠天吃饭,2011年遇到大旱灾,家里围网养殖的鱼和螃蟹,绝大部分干死了,损失近20万元。2016年又遭特大暴雨,同样损失巨大。”以前在湖里的生活状态,王贵宝用“摇摇晃晃”来形容。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下,洪湖生态治理也强力推进,王贵宝一成不变的生活迎来巨变——上岸。
一家人搬进洪湖市区一处现代化居民小区,三室两厅的房子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吊顶白墙取代了渔船的漏风顶棚和桐油木板,铝合金门窗替代了渔船上的透气小窗……
这样一套113平方米新房子,王贵宝用父亲和自己的购房补贴、扶贫搬迁补偿和政府收购渔船的钱凑足了房款,没有欠债。
渔民们较少接受过正规教育,部分还是文盲,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上岸之后,如何生活?
“真要感谢好政策。”王贵宝说,当地政府为像他一样的渔民对接安置小区,联系工作岗位,通过争取相关政策帮扶。借这次机会,王贵宝开始了新营生——小区附近一家鞋厂的工人,月入3000多元、一天包三顿饭。“今后的生活能不能更有滋味,那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在工厂几年,王贵宝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并且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
当初,由于家里穷,王贵宝小学没毕业就上船帮忙养鱼,他希望儿子通过上学改变命运。
“他们‘上岸’比我们早,未来的生活肯定也比我们会更好。”王贵宝深信这一点。
(小标题)转 产
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承载着无数渔民生计。
在湖北襄阳老河口市王甫洲晨光村,刚满40岁的郑鹏成与哥哥郑鹏展,自出生便住在汉江边。郑鹏展14岁、郑鹏成15岁先后登上船开始捕鱼捞虾。
郑鹏成说,一家人一度发展到四条渔船,而那时汉江梨花湖段,捕鱼的有几百家。渔船往来如梭,开始时用大眼网,后来鱼小了就改用小眼网,到最后发展到满河的地笼子、迷魂阵,甚至用电打鱼,汉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有时一天能捕20元钱的鱼,都要高兴得不得了。
“汉江的鱼越来越少,我们只好一边捕鱼,一边养鱼,一边收鱼虾加工,增加收入。”郑鹏成说,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深刻感受到,过度捕捞,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严重破坏了汉江的生态环境,而且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捕鱼捞虾,也只能勉强地维持最低的生活,应该早些着手在别的行道寻找出路。
2019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郑鹏成拉上哥哥,以22万元上岸补偿款为本钱,创办了一家小型环保公司,主要承接河道清污除草等业务。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养水,换条道,换个思路,更有奔头了。”郑鹏成说,随着汉江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他手上的业务也越来越多,公司越办越红火。“比如王甫洲水电站清污除草的订单,除了本身的劳务费收入外,我们还将打捞上来的水草,一部分出售给养殖户养鱼养虾养螃蟹用,另一部分就烘干加工成饲料出售,这又能增收好几万元。”
上岸后,兄弟二人变成了河道“清污人”,成为大伙儿眼中转产创业的“先锋”。
如今,郑鹏成的公司用工12人,其中7个都是原来和他们一起捕鱼的渔民。他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接纳上岸渔民就业,一方面希望替政府分忧,一方面这些渔民兄弟水性好、愿做事、靠得住。
“他们月工资平均4500元到5000多元,收入比捕鱼时稳定多了。”郑鹏成说。(完)
氢能“在路上”:中国煤城的“低碳”转型
新华社太原7月18日电(记者解园)“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氢能。”山西省孝义市市民张爱生说。
早上,张爱生骑着氢能自行车来到工作单位,开上氢能巴士接送职工通勤;下午下班后,他再骑上氢能自行车回家。
孝义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依托煤炭资源,这座人口不足50万的小城连续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然而,煤炭总有挖完的一天。2009年,孝义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在中国持续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孝义市将氢能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地,氢能应用转型已然“在路上”。
4月底,500辆氢能共享单车在孝义投入运行。这批自行车通过采用低碳固态储氢技术,储氢50至60克即可续航60公里;氢能中巴车、装载车等一系列氢能产品正在加速投产;负责城际交通的5辆氢能公交车已经投运,约30公里的行程票价仅为3元。
对氢能重卡研发企业鹏飞集团总裁郑鹏而言,他从一支运煤车队的变化里见证了孝义的“低碳”转型。
2017年,为了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天津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宣布停止接收公路煤炭运输;7年后,运煤车队再次敲开了天津港的“大门”,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重卡是由完全绿色无污染的氢燃料电池驱动的。
5月份,3辆载重量近40吨的氢能重卡从孝义市出发,行驶超过700公里,中途经过一次加氢,将车上装载的煤炭送到天津港,再装满货物运回山西。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始。”郑鹏在发车仪式上说。
这条氢能“零碳”运输示范通道是孝义市为实现转型发展而布局未来的一次重要尝试。此前,孝义市已经向全市煤、焦、铝、电等重点工业企业推广了200辆氢能重卡,它们的平均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据了解,每台氢能重卡行驶1万公里可减碳12吨。
目前,当地总投资780亿元的氢能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00亿元、利税275亿元,安排就业3.5万人。
孝义市市长郭清智认为,氢能产业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势头正劲、前景可期。
“中国大部分氢气主要来自煤炭——煤炭炼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氢气。作为煤炭大省,山西在氢气制造成本上有天然优势。”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在孝义当地,焦炉煤气制氢的价格为每公斤12元,这远比电解水制氢的成本要低。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山西省把氢能作为重点发展的10条产业链之一,吕梁市把孝义氢能作为首批七大市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
郭清智表示,孝义市坚持把氢能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