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仿古铝合金门窗厂家电话
文章目录:
1、谁说井下没有天?安全生产就是天——“镍都”甘肃金昌采矿地下千米“安全经”2、西北探“新”丨聚链成群,怎么干?3、在“镍都”金昌,我们寻找虎年看好新能源电池的理由
谁说井下没有天?安全生产就是天——“镍都”甘肃金昌采矿地下千米“安全经”
新华社兰州12月27日电(记者黄泽民、杜哲宇)天刚蒙蒙亮,35岁的杨国辉带领金川集团二矿区采矿二工区生产班梳理完毕当天任务,随后全体起立宣誓:“按标施工、按规操作,个人自律,杜绝‘三违’,确保平安”。
24小时生产的矿区又在严寒中迎来新的一天。上班工人身穿带有银色反光条的工作服,由通勤车一路上山抵达海拔1800多米的井口。每个天亮,千余名工人在这里乘坐罐笼下到垂直距离地面近千米的采矿作业区。
11月20日,杨国辉操作凿岩台机进行凿岩作业。杜哲宇 摄
位于“镍都”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拥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铜镍矿床。60年来,金川公司已成长为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二矿区是金川集团的主力矿山,2019年预计完成井下出矿425万吨。
这里的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安全防护意识却从来没有松懈。“井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现在看着是好的。一爆破,安全上又会有变化。”杨国辉再一次强调要安全操作。现场安全作业的第一步是“检撬”。工人手持铝合金撬棍敲敲打打,寻找裂口,敲落松动的矿石,以防作业人员出现意外。
在二矿区井下,巷道纵横交错,就像城市路网。凿岩台车打眼、装炸药、起爆、铲运机把矿石拉到溜井——工区依照这个流程出矿,日复一日。巷道内监控随处可见,就像电子警察抓拍交通违章一样。
13年前,杨国辉第一次下井,被安排开凿岩台车。那里一切都很陌生,“刚开始觉得危险,有心理负担”。他看到弯曲缠绕的油管和五花八门的操作手柄,心想这太复杂了,就是个怪物。
要驯服“怪物”,首先得理解它。杨国辉花了快两年时间学会独立操作凿岩台车并熟练掌握打眼技术。“怪物”不再凶猛。“知道它危险在哪里,我们就有预防措施。”他说。
11月20日,矿工们接受下井前的安全教育。杜哲宇 摄
担任班长的10年里,杨国辉每年下井天数都在280天以上。10年间,他所带班组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2015年至今,他带领生产班累计完成井下出矿超过329万吨。手机计步软件显示,每个班次他至少走两万多步。
对所有安全措施,杨国辉如数家珍。例如,铲运机车体、铲斗太大,影响驾驶员视线,为了防止车辆伤人,出矿时所有人员必须全部撤离;侧身驾驶铲运机,这样前后左右都能注意到;车辆启动前先鸣笛闪灯警示;靴子头上装有钢板,以防落石砸伤脚背……
穿行在巷道里,杨国辉的手环突然震动,他提醒大家注意避让。这时,一辆铲运机也在不远的转弯处停下,报警灯闪烁。杨国辉抬起手腕说,这是今年刚配备的人车防撞装置。从前听到车响,行人全靠手电灯光在巷道上晃动提醒司机,现在电子手环能及时感应预警,方便多了。
11月20日,经过一天的工作,杨国辉和他的班组安全返回地面。杜哲宇 摄
杨国辉的班组有个共识:下了井,安全是天。有了“安全”这个“1”,后面的“0”才有意义。
井下不见阳光,环境封闭,噪音大。杨国辉习惯了大声说话,声音小了听不见,回到家也一样是大嗓门。
“没有一个人嫌你管得多,这都是为了大家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下班。”他说。
晚上快8点,杨国辉还在和同事清理作业现场。“现场必须保持干净,不能给下个班次留尾巴。”早上6点他又得起床上班,地下千米作业现场有他操心的事。为此他从来没能送8岁的女儿上过学。(完)
西北探“新”丨聚链成群,怎么干?
新华社兰州11月10日电(记者范培珅、王铭禹、刘雅萱)立冬刚过,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钢城”嘉峪关市,气温骤降。然而,走进酒钢集团旗下的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作业区,生产热火朝天。全长1.25公里的生产线上,168台电解槽一字排开,不间断生产铝液,工人忙着转运铝液。
在酒钢集团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解铝作业区忙碌。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相隔不远的东兴铝业下属全资子公司——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忙着将铝液加工成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3C数码产品、食品药品包装、高端装饰面板等产品的高端铝材。
“东兴铝业具备年产170万吨电解铝的产能,是甘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加工基地。但长期以来,企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数年前,绝大部分铝液需要铸成铝锭后销往华东、华南地区,下游厂商需重新熔炼后再制成各类铝合金产品,运输成本和原材料耗损成本居高不下。”东兴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张金锁介绍。
东兴铝业公司的困扰,是西北众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一五”计划期间,我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16项落户甘肃,奠定了西北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后,这些产业以初级产品为主、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短板也逐渐暴露,许多企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却难以转化为真正的发展优势和经济效益,曾经面临“富饶的贫困”问题,围绕延链、补链、强链下功夫成为摆脱困扰的关键。
这是在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拍摄的刚刚下线的铝材产品。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东兴铝业公司将一家铝材加工企业并购重组,2022年底企业更名为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后,多台铸轧机组、冷轧机组相继投产,冷精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公司铝材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产品涉及6大品种20多个系列,2023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产品远销华东、华南地区的同时,还出口到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有东介绍。
“东兴嘉宇新材料公司的引进,激活了嘉峪关市传统铝产业的一池春水,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张金锁介绍,当地不断延链、补链,已引来7家下游厂商,东兴铝业90%以上的铝液实现就地转化。2023年,嘉峪关市钢铝两大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15亿元,三年增加270亿元,年均增长10.8%。
在甘肃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铝材加工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精准引进一个上下游企业,可以盘活整个产业链条,唤醒“沉睡”的潜力。近两年来,甘肃立足已有产业布局,优选新材料、有色冶金、中医药、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1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精心组织兰洽会、企业家“陇上行”、产业转移发展对接等活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在甘肃省酒泉市,当地背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手抓产业集聚,一手抓产业“生态”,形成了风电、光电、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六大产业链,其中风电产业的主机、叶片、塔筒三大系统实现本地化生产,建成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2023年,酒泉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5亿元,近3年增速均超过50%。
在位于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甘肃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人在18650电池生产线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中国镍都”金昌市,依托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川集团,当地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武威市,龙头企业伊利乳业公司的引进,直接带动当地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鲜奶储存加工、包装印刷、物流配送等60多亿元产业链,实现农牧产业整体跃升。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一批新鲜血液的输入,进一步支撑构建起甘肃产业发展新格局。今年前三季度,甘肃实施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4648个,到位资金6527.1亿元,同比增长40.7%。
在“镍都”金昌,我们寻找虎年看好新能源电池的理由
甘肃省金昌市,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是一座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金属之城。
驱车沿龙首山脉北坡盘旋向北,是金川露天矿老坑改建的金川矿山公园,60年前,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坑式采场,也是金昌人金淘出第一桶“镍”的地方,金昌也因此享有“镍都”之称。
在金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但受制于金属价格的强周期属性,给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多年来,年轻人普遍选择离开家乡,因为工厂、矿山是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脉搏,风沙、尾气曾是这座城市的面貌和气味。
位于甘肃省金昌市龙首山脉北坡的金川国家矿山公园 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第一财经记者齐琦实地拍摄
近两年,受到新能源产业发展提振,相关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除了上述镍和铂族金属,发展电池产业所需的铜、钴、锰、铁、锂及磷酸等原材料可在本地生产供应。
当地企业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川公司")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当地矿业开采效益大增,与矿业相关产业链布局不断扩展、延伸。矿场以及冶炼的智能化作业,也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2022年春节前夕,第一财经记者回到金昌并实地观摩金川公司的部分厂区,感受到曾经的工业城市正注入新的血液。
大涨
戈壁滩上、龙首山下,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铜镍矿之一。
矿产伴生元素有20余种,含镍、铜、钴、铂等,综合利用价值高。在同类矿床中,储量仅次于俄罗斯的诺里尔斯克和加拿大的萨德伯里矿,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70%以上。
金川公司金属样品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金川公司具备镍20万吨、铜100万吨、钴1万吨、铂族金属6000公斤、金30吨、银600吨、硒200吨和化工产品56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21年,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镍钴锂行业整体呈供需两旺格局,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受新能源汽车需求提振,镍作为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据通联数据统计,过去三年沪镍期货价格累计上涨约60%,2022年初至今已上涨18%。
现货方面,据安泰科统计,2021年电解镍、电解钴现货均价分别为13.7万元/吨、36.3万元/吨,同比上涨25.6%、40.1%;碳酸锂、氢氧化锂现货均价分别为12.2万元/吨、11.3万元/吨,同比上涨177%、117%。
金川公司镍块、镍板存放区
“实际上2021年是金川公司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镍冶炼厂面对市场经营波动大及原料、大宗材料价格上涨最大的一年。”金川公司期货部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面对价格波动,镍、铜等品种的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以对冲价格风险,稳定生产经营。
上述负责人强调,企业想要最终实现套期保值的目标,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的业务管控体系、规范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运行机制,确保业务执行依法合规。
随着新能源车消费端放量,未来新能源电池需求会进一步提振镍价。标普全球普氏有色金属分析师陈文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市场预期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会超过600万辆,这将会继续支撑硫酸镍(电池原材料)的价格。
尤其是三元电池的市场占比接近50%的背景下,高镍电池需求仍被看好。普世Analytics预测,2025年磷酸铁锂会达到电池正极市场需求的52%,三元电池占市场正极需求的48%。
回流
随着有色金属价格大涨,公司效益大幅增长,不少曾出走“金昌”的年轻人回来就业。
2021年有色金属包括铅、锌、铜、镍、锂价格都迎来大幅上涨,多个品种创下数年新高。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大宗有色金属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铜、铝、铅、锌现货均价分别为68490元/吨、18946元/吨、15278元/吨、22579元/吨,同比上涨40.5%、33.5%、3.4%、22.1%。
刚刚过去的2021年,对于金川公司来说,可用“全面开花”形容。2021年金川公司经营指标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2622亿元,同比增长5.81%。工业总产值1660亿元,同比增长44.2%;利润70.38亿元,同比增长111.61%。
作为“镍三代”,大学毕业5年后,王继元(化名)通过招聘进入金川公司镍冶炼厂,成为一名电解工。他的祖父曾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响应官方号召,从山东德州前往金昌,参与到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队伍中,是经历过镍价起起伏伏的一代人。
早在2018年,沪镍价格全年低迷,全年最低收报87660元/吨,一度受宏观环境影响,金川集团的效益也受到不小冲击。更早之前,2015年沪镍价格只有63860元/吨。对比2022年最高收盘价格180880元/吨,翻了近3倍。
矿产资源越挖越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金属价格的强周期属性,也给金川集团经营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直至2020年,金川公司利润由亏损39.52亿元到盈利33亿元、年均增长61.41%。
“记得学生时期,金昌也是风沙大,空气污染严重,高考前夕老师都会不舍地告诉我们,考走就别回来了” 。在王继元的记忆中,父亲和祖父曾工作过的电解厂房,永远布满蒸腾的雾气和刺鼻的气味,作业在电解槽上提镍板的师傅们,汗水浸透工作服。
尽管儿时的记忆都一次次地动摇王继元的回乡决定2020年,在北京、成都工作生活过几年之后,王继元重新回到故乡,“听说这两年毕业就回公司的同学收入水平不错,我也想回来调整一段时间,毕竟家乡生活压力小幸福指数高。”
自动化电解镍生产车间里,相关负责人正向记者介绍生产工艺及流程
实际上“五化”建设推进以来,不仅是金昌,全国不少工业城市已经实现智能作业。“这是我没有具体了解过的”王继元告诉记者,现在电解槽作业有由原来机器人简单搬运提升为智能判断机组各单元效率协同的“总调度”;在矿山,作业人员在集控室输入配矿指令,就可一键完成全自动无人驾驶功能,完成矿车放矿、拉运、卸矿等工作;“5G+电机车无人驾驶”不仅应用于地表运输,还延伸到了千米井下。
在矿山集控室里的作业人员
半自动驾驶车正在搬运镍板
再扎根
从空城到新城,转型和发展是必经之路。
双碳目标下,全产业发展方向明确。金川集团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市企融合是大趋势。致力于发展新材料产业,市委市政府与金川集团合作。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打造了粉末冶金、铜材精深加工、贵金属深加工、钛材料深加工等产业链,集成推进千亿元园区建设。
金川公司作为有色金属龙头企业,也享有国家税收优惠等政策。公司表示,将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更多关键材料、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需要努力稳产多产,加强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协作,为大宗商品稳供稳价作贡献。
金川科技技术质量部经理丁冬久介绍,金通公司是金川科技全资子公司,拥有多条三元前驱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前端产品)生产线,并在三元前驱体量产自动化集成控制、低杂质含量前驱体制造、高产能三元前驱体合成等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具有优势。
2021年3月金通公司10万吨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9月,产量已突破3.1万吨,其中60%直接或间接出口。 “目前,我们正在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建成后三元前驱体产能将提升30%以上。”丁冬久提到。
目前,金昌经开区锂电池产业已建成配套产业项目包括,金川集团镍盐公司11.5万吨/年镍盐项目,金川集团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公司5000吨/年钴盐项目、8000吨四氧化三钴项目,甘肃聚创新材料公司2万吨/年电池级硫酸锰项目等。
另外公司岗位多元、作业智能化、发展前景向好以及家乡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是令回流人才驻足的主要原因。
结束半天的观摩,记者看到在镍板智能化配送中心门口,司机张得武打开手机上的“取货排队”APP,距他网上预约的取货时间还有1分钟。张得武放下手机,开车进入配送中心,调转车头,将车倒入取货立体库。
金川集团公司镍冶炼厂成品车间副主任白翔介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电解镍智能化成品包装生产线,由电镍加工包装机组、立体库及发运配套设施综合能力智能化系统、智能无人吊装系统、综合管控智能化系统五个模块组成,实现了电镍产品卸车、电镍预处理、机组剪切加工、入库、出库发运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
夕阳渐渐染暖这座西北小城的冬天,一辆辆满载镍板的卡车有序出厂。
金属之都转型能源新城,出走金昌的青年们选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