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格力一季度收入少了300亿但是我们不裁员2020财经云峰会
董明珠:格力一季度收入少了300亿 但是我们不裁员 | 2020财经云峰会
董明珠:格力一季度收入少了300亿 但是我们不裁员 | 2020财经云峰会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经济陷入停摆。值此变局关键时刻,凤凰网财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国际金融家论坛(GFLF)等强强联手,启动2020财经云峰会,以“全球经济与政策选择”为主题,邀请政商学企界嘉宾通过线上形式解析全球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5月13日的“2020财经云峰会”闭幕环节,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针对企业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危机对话》。凤凰网财经频道总监张涛主持了对话环节。
董明珠表示,虽然一季度格力收入少了300个亿,但即使再困难也不会裁员。“如果实在不行,哪怕每个人工资少拿一点也不能裁员。因为他们一旦再去找工作,在当下这种情况下会更难”,董明珠表示,企业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社会稳定,尤其是大企业更要敢于担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承担责任。她表示,格力今年不仅不会裁员,而且至少还要招聘5000名以上的优秀毕业生,因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不能断层,技术研发绝不能止步不前。董明珠同时表示,当前的困难对于格力来讲也有好的一面,“格力电器目前拥有9万员工,基本上是80后、90后,而他们从出生到今天,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的。他们追求自我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不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但这次疫情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突然改变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她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对格力电器来说损失300亿不重要,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我觉得更有价值。”据董明珠透露,疫情对格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步得到化解,5月安装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正增长。董明珠在对话中表示,面对今天的困难,自己很早就在未雨绸缪。“早在五年前我就讲,企业要做到万一有一天出现意想不到的无法克服的外部困难也能活下来。没想到,预言在今年给兑现了。格力一季度损失50亿,但企业活下来了,还要给股民分红,而且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分红。”
以下为对话实录:
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
姚 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涛:格力是中国制造的代表企业,但是因为疫情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制造业企业遇到很多困难,想问一下董总,目前格力都遇到了哪些挑战?
董明珠:疫情让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过现在已经逐步得到了化解。从安装来讲,我们5月份已经跟去年同期比实现了正增长,但在前期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一季度损失了300亿收入,相当于30亿的利润,同时我们给员工发放的工资是20亿,一进一出我们共损失了50多亿,这个困难看起来非常大。对于这个困难,我反过来认为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格力电器现在拥有9万名员工,基本上多是80后、90后,而恰恰这些90后从出生到今天,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在蜜罐当中成长。他们那种追求自我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不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这次疫情看到很多年轻人突然改变了,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有了为国家、为别人的担当,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对格力电器来说,损失300亿不重要,而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我觉得更有价值。
张涛:谢谢董总的担当,再问下姚洋院长,在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整体面临着很多困境,现在应该怎么发展?
姚洋: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经济突然陷入衰退,我们国家制造业也受到很大冲击。现在制造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缺少需求,恐怕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全球的需求下降,出口现在是负增长;第二,很多民众受到疫情影响,收入有所下降;第三,老百姓还没有从疫情心态里走出来,没有敢去大规模的消费。这需要一些刺激和时间,五一期间消费好像有复兴势头,各地也推出了一些消费券,对需求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即使有了这样一些小的复苏迹象,政府还是应该在促进需求方面再发一些力,给低收入者直接现金救助,消费券范围应该扩大,这些应该由中央来发,而不是各地小规模地去发,这样才能让消费需求振兴起来,像格力这样的企业订单才能恢复起来。
张涛:我记得姚洋院长有篇文章的主题是探讨“低增长下中国制造的赶超路径”,现在我们的确是已经陷入一个低增长的环境,您认为中国制造应该怎么赶超?
姚洋:这一轮疫情过后,我们谈技术赶超更多了,原因是大家都害怕去“中国化”,企业会不会大规模的流出中国,别的国家会不会给中国掐断供应链等等。所以又出现了一种呼声,要求中国企业自力更生,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我想,提升自主创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由国家来承担自主创新,恐怕和以前所取得的经验是不太相符的。过去40多年的经验表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快的技术进步,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拥有像格力这些企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这样打出来,所以还是要依赖于市场进行创新,让市场来挑选胜负,这样才能够提高创新的效率。如果由国家来做(创新),首先第一点,把鸡蛋都放在几个篮子里,创新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很低。好的企业资金回报率和原始股的回报率几百倍、上千倍,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而纯粹因为这些企业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踩着那些失败企业而获得这么高的回报率。因此,让国家去投资投不起,只能让市场去做这件事情。即使在疫情结束之后,我觉得创新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改变的。
张涛:董总之前有一个观点,格力要走“把制造做到极致”的自主创新之路,怎么去保证做到极致?
董明珠:创新是什么?第一种要原始创新,也就是完全没有的创新;第二种是技术产品的升级,也叫创新;第三种是正好借着某些特殊情况,好好规范、梳理一下企业哪些方面做的不好。有的小企业根本没有资本投入,我认为其唯一的创新就是把质量做好,哪怕做一个螺钉,也要做成世界最好的螺钉,那你就成了一个大企业。在这个时候要开始加大技术研究,企业的发展总是渐进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还有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大家都说格力好厉害,转型转的那么快,疫情期间既做口罩和口罩机,又做护目镜、体温枪。格力是不是因为要转型,找着了这个发财机会?不是,我们完全是被动的。因为国家需要,我们义无反顾,马上组织团队来研发。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创新力。口罩机做完了,我们以为完成使命了,结果社会上又传出有不合格的口罩出现了,我一气之下就想,既然做了口罩机,就可以做口罩,看看能不能用真诚去感动一下别人。现在我们每天生产60万个口罩。最感动人的是什么?我们有一个四川的客户反映说,有人要买格力口罩,在现场等了三天拿不到,但他还是坚持要买格力的,因为他相信格力的质量。这一句话是无价之宝,我把它拿过来教育员工,要珍惜人家对我们的评价,呵护它,爱护它。我们做净化器时也没有想未来能赚钱,只是想疫情时能不能助一臂之力。而因为它有了社会价值,有了需求,才有了市场,才有回报。现在我们这个冠状病毒净化器出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大量的需求包括国外的需求都来了。这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就业问题我们要加快速度解决。我们企业每做一件事就要考虑社会稳定。有很多企业撑不住裁员了,我说我不裁员,如果实在不行哪怕每个人工资少拿一点也不能裁员。因为在这个当下,找工作更难。这就是我们讲的,企业要在困难的时候,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承担责任。
姚洋:董总讲的这几个例子特别好,其实是回答了一个核心的问题――企业怎么去创新?我们政府应该鼓励什么样的创新?这几年我们也许把创新的调门唱的太高,把创新搞得非常高大上,好像这些小企业如果没有资质,没有雄厚资金,就搞不成创新,只能等着死掉。听了董总这么讲,我有两个关于创新的感想:第一点就是不要把调门唱的太高,其实说的越宏大的东西,越不能落到实处。所有的创新,最终都得回到最基本的地方,就是要给社会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就会有市场。那些垮掉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给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第二点是市场需求为王。创新再好,如果没有市场,那就是零。有市场,你做出来这个东西好像是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但是也是创新。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转型升级?有很多地方腾笼换鸟,把所谓的低端企业全部砍死,最后发现什么也没做成。我想董总那里1000多家配套企业,绝大多数是低科技的企业,按照转型升级,它们都应该死掉,但董总上哪去找这些配套企业?所以,这次疫情让我们回归本源,回归现实。董明珠:是的,我觉得创新无处不在,把品质做好也是一种创新,满足不同的需求也是创新。格力做空调开始起一直在创新。我们从无到有,从开始组装到后来升级,然后有了压缩机,然后研究电机,把这些关键的核心部件技术,通过自己研发掌握,再进一步升级。现在我们做的跟人家同样的空调,节能一半,这难道不是创新吗?一定是创新。有的企业经常埋怨政府,说“政府不支持我”,其实政府给你一个很好的环境就是最大的支持。所以我觉得企业更多要有社会责任感。姚洋:这一点说的特别对。政府拿着钱去补贴企业,实际上就是我们经济学家说的“挑选胜者“,总体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做法。还是应该让企业在市场里头自己摸爬滚打,发现自己的优势,精益求精,这样创新才能走得更稳一些。董明珠:企业真正要什么?比如说企业资金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协调银行*,但是资金贷给企业后企业要能够继续延伸,转化成动力才行。如果企业最后还是死掉了,那这种扶持资金相当于只给企业打了一个营养针,营养针一撤它就没了。所以,疫情以后,唯一要加快速度解决的就是企业复工复产。但是像我们前期复工也没用,产品卖不出去。问题在哪里?是市场,政府要解决市场问题。市场问题分两部分,一个要坚持打假,这个手段一定要狠,绝不手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政府最大的心愿是为老百姓做事,企业家在这个中间应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要有担当。我们其实也很困难,下滑很严重,因为空调占了我业务的80%,都不能上门安装,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去突破,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别人说我,董明珠你胆子真大,今年还要招5000个大学生。我说我要做的不是今年的事情,是格力电器未来5年、10年、20年甚至一百年的事情。格力作为自主研发的企业,空调可以说在国际上算一流的水平,拥有的很多技术专利都是国际上没有的,或者是领先的。格力今天为止没有要过国家一分钱,但是国家给了很多奖励,我们就把它专款专用,加大自主研发。所以,我们经历了金融风暴,经历了今年的疫情,但格力到目前为止依然活得非常健康。为什么?因为五年前我就讲,我们企业要做到万一有一天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外部无法克服的困难,也要让企业能活下来。我没想到今年就给兑现了,一季度我们一进一出50个亿,但企业活下来了,还继续保持分红。
张涛:我有几个感受,一个就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一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家成功的企业背后还是要有自主创新。姚院长之前有一个观点,说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能被市场低估了,董总怎么看?
董明珠:姚院长说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被低估,我只是认同一半。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太依赖于外面的人才,这个观念必须要彻底打破。我不是说外国的学生不好,也不是外面的人才不好,但是我觉得靠挖过来的东西没有根基的,他跟企业之间就是交易关系――你把我挖来,给我高薪,万一有一天薪水降了,那我就走人。格力的队伍一定是自己培养。第一他会感恩,觉得企业给我投入那么多经费来研究;第二他失败多了,就能从中总结出经验;第三作为老师他有一种好胜心,会想办法把它做好。我同意姚院长说创新能力被低估了就是这个道理,但关键是要培养人才,舍得投入。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来做支撑,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只有自己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另外一个我想表述的观点就是通过自己的创造能让别人更幸福,这样的创造才有价值。创新我们是有潜力的,没有发挥到极致。怎么让它发挥?调动所有年轻人的积极性。我们格力电器的文化,就是员工很少跟我谈待遇,这可能跟现在社会是有点相反的。我认为高薪可以短期留住一个人,但是不可能长期留住一个人,只有文化才能留,认同你文化的人才能留下。
张涛: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说中国的确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它不是制造业强国,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姚洋:我觉得制造业规模大,本身就是强的一个表现。为什么?首先,规模大了之后占领的份额就大。把产品卖到别的国家去,打败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本身就是强。第二方面,当制造业大的时候,制造业的网络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譬如iPhone想搬回美国去,一个螺丝钉就把它给堵死了,因为这太不经济了,所以iPhone最终还是得在中国组装,这也是强大的一个地方。还有一个就是规模大了之后,创新能力就强。没有规模想要有很好的创新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没有规模效应。董明珠:我讲大不等于强的原因是说我们关键的核心技术还比较弱。譬如螺钉很好培育,但是核心驱动器却是很难培育的,而驱动器会带来什么?更深层次的研究。如果你不掌握这些技术,就做不到提升。姚洋:这一点我同意,我们国家的很多产品技术含量没有人家那么高。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中国整个产业处在哪个阶段?就是30年之后,中国跟美国平起平坐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问题就是,如果中国什么都能做了,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世界就没法运转了。董明珠:我非常认同姚院长的观点,但是从制造业这个角度来讲,我的梦想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要有自主掌控的能力。中国为什么总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大家要共同协作。我们既然要承担能够带动别人去发展的这样的使命和责任,就要抓关键的东西。姚洋: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创新的路径肯定是完全正确的。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特别是当中国强大之后,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要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可能在大的方面还是要考虑各个国家之间的平衡。如果说具体到某一个企业,像格力,就是要做大做强,核心技术就是要做到世界第一。董明珠: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大爱的宗旨吧。这就是我要做的中国制造业,也是我希望的格力。它不是我这一代人的使命,但是我不会说格力后面干得好不好跟我无关了,那是不负责任。我今天关心的不是我今天做得好不好,是未来我离开以后20年、30年,格力是不是还能这么好。
内容来源 | 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