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资讯

演上下五千年唱人生悲喜情——周至县中旺古戏楼建筑赏析

XiaoMing 0

屋脊檐头上精美的石刻脊兽。

○张友直文/图

戏楼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的一张历史名片。在被称为秦腔“戏窝窝”的周至,人人爱看戏,爱听戏。繁忙的耕作之余,只要听见那锣鼓家伙一声响,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到戏台下,眯着眼睛,支起耳朵,享受那片刻的愉悦。因此,戏楼建筑在周至地面曾盛极一时。据周至县文化学者任齐斌研究,仅清代时期,周至境内各村建有的戏楼达100余座,数量之多在关中平原罕见。

这些土木或砖木戏楼,多建在村里的祠堂或庙宇跟前,或高大恢弘,或低矮简陋,却忠实地记录了秦腔艺术的兴衰,见证了关中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一座座秦腔文化博物馆和“活化石”。可惜的是,随着历史发展,散落在乡村的古戏楼,因战乱、灾害等原因,或废弃,或焚毁,现存完好的寥若晨星,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作为周至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古戏楼——中旺古戏楼,位于周至县四屯镇中旺村中心街道。始建时间不详,清同治、咸丰和民国三十一年曾进行过多次维修,2015年县政府有关部门曾做加固维护处理。2005年,中旺古戏楼被周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中旺古戏楼主体建筑面积约144平方米,周边附属建筑已不复存在。戏楼总体呈“凸”字形,前低后高,最高处屋脊高约6米,前宽后窄,坐南向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戏台高出地面约一米,对外敞开呈喇叭形状,外延空间较大。从正面看,迎面为四根大木柱,中间距离宽,两边距离窄,承担了戏台开阔部分屋檐、横梁等主要物件的全部重量。每根木柱之间,均有精美的窗棂式样木刻作为连接和装饰,古朴大方,自然分割出戏台上演员的演出空间和乐曲班的演奏空间,布局紧凑,区分合理;戏台上的屋檐为挑梁式样,向外向上挑起檐角,每个檐角挂有铜铃一盏,微风吹来,铃声阵阵。在檐角与横梁、立柱三者交会处,均有木刻龙头,共计六条龙,栩栩如生;戏楼后墙,有两孔圆形木窗,一来作为戏楼建筑的外墙装饰,二来也起到为戏楼演员候场区提供空气流通、瞭望观察等作用。

中旺古戏楼在当时属较大规模的戏楼建筑,建筑构件方面设计十分巧妙。戏台上方的屋架,采用的是木构件榫卯制成,每一根横梁和立木、椽檩之间为木铆连接,结构严谨,互相借力,互为支撑,浑然一体。尤其是屋架向上形成拱形空间,既开阔了视野,又形成天然的喇叭口形状,演员的唱戏声与乐曲班的锣鼓声汇聚而形成共鸣,有利于声音扩散,音效更好,符合现代声音传播学原理。

戏楼在细节装饰方面也非常讲究,充分展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无论是立柱、屋檐、门窗,还是屋脊、梁枋、屋瓦等不同部位,都能根据实际空间特点,充分运用雕刻、彩绘等手法进行装饰,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曰:“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这个“鬼门道”就是指戏曲演员“上下场门”,通过这道门,从后面的候场区,进入前面的演出区。就该戏楼的“上下场门”来说,为四扇竖形木门,高约2米许,每扇门宽约60厘米。门的上半部为镂空格子小孔造型,设计精巧,中间为横向木刻浮雕,分别雕刻有荷花、梅花等花卉,虽历经百年风雨,仍十分精美。另外,在戏楼的屋脊、檐头等地方,青瓦之上都有精美的石刻脊兽,或飞禽,或走兽,刀工不凡,精巧逼真。想一想,在看戏的过程中,台下观众的目光所到之处,除了秦腔演员的扮相和演技外,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些精致的戏楼建筑装饰其实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如今,为保护文物,中旺古戏楼虽然已不再作为戏曲演出舞台,但在众多村民的心目中,这里仍是全村老少的精神家园,那份敬畏和依恋之情依然存在。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一“三清洞”古庙会前夕,村里那些热心的“会头”们仍将古戏楼作为筹备处办公所在,聚拢一起,商议承办传统古庙会的大事。庙会期间,外村的村民也会在看戏听戏的空隙,慕名参观这座闻名全县的古戏楼。闲暇时分,村里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戏台上,聊着家常,议着农事,其乐融融。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初秋时节,秋风萧瑟,细雨蒙蒙之中,站在沧桑的古戏楼前,抬头仰望那飞檐翘角、青瓦脊兽,不由人会生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万千感慨。多少年来,在这小小的戏楼里,秦腔演员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或粗犷豪放,或委腕细腻,或苍凉纯朴,演上下五千年,唱人生喜怒乐,教化育人,歌唱生活,留给我们绵长美好的文化记忆。

隔音门窗代理

欧大师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欧大师系统门窗

欧大师高端系统门窗加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