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管制放松公募基金直面市场化考验
行业管制放松公募基金直面市场化考验
行业管制放松公募基金直面市场化考验 更新时间:2011-2-1 10:46:22 2010年公募基金业绩 逆境脱俗 在A股市场全年的震荡下跌格局下,公募基金2010年的业绩令人欣慰。 根据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统计,在沪深300指数全年下跌12.51%的背景下,以股票为主要投资方向的401只基金平均取得了2.01%的正收益,这就意味着股票方向基金平均取得了14.5%的超额收益。与此同时,固定收益方向的126只基金取得了平均7.20%的高收益,大大高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有效的起到了低风险存款替代产品的作用。客观来看,14.5%的超额收益在国际上都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管理业绩,估算2010年公募基金实现了约750亿的净收益,基金第一次改变了以往与股市同涨同跌的尴尬局面。 监管层落实基金分红 助力基金止盈 2010年国家证监会基金部通过基金综合监管系统等有效的手段,加强了对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等方面的监管以及各项制度的落实,增强了落实《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对基金收益分配的执行力度,督促基金公司按基金合同约定在收益分配基准日后15个工作日内进行分红。对分红监管的落实也这体现了基金监管由事后处理向事中监督的转变。 处行业发展瓶颈 管理层力图破冰 虽然2010年公募基金向投资者交出了令人欣慰的业绩答卷,但是在GDP、股市流通市值、居民收入都取得增长的背景下,2010年基金行业的管理规模却未实现增长,不免令人遗憾。截至2010年12月31日,按照济安金信基金分类标准,纳入统计口径的9类基金产品共有723只。包括QDII基金在内的国内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25191.36亿元,份额总规模为24324.09亿份,较2009年底分别减少1382.20亿元和137.12亿份。 众所周知,2007年受牛市环境的影响,投资者受基金赚钱效应的吸引,国内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一度达到3万亿以上的历史高点。但这种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维持,2008年、2009年基金资产规模、份额都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甚至在2010年出色的业绩答卷下,这种下降趋势依旧没有得到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背离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银行在销售渠道上占据优势,基金产品被边缘化是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基金业形成了畸形的销售渠道态势,2006~2007年银行渠道凭借网点优势帮助基金行业取得了超高速的规模扩张,这种盲目的超速发展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是在上证指数4300~5500点,套牢了大量新入市的投资者,需要整个基金行业用多年的时间消化这批套牢盘带来的赎回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在保有量上形成了银行渠道超过70%的绝对优势地位。2008年~2010年,银行渠道将销售重点放到了银行理财产品上,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总额的40%,而基金产品则一直与保险理财产品争夺其余的份额。 或许监管部门注意到了基金业发展的渠道瓶颈,2011年计划推出第一批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对现有渠道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并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 市场化趋势已成 公募基金当自强 证监会已经明确表示基金产品将由审批制转型注册制,表明监管机构正逐步放松行政审批,把工作中心放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2010年多通道制下基金产品获批数量大增,某种程度上是对注册制的预演,2011年基金产品发行通道又增加了指数型的新通道。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更使将新股收益作为无风险收益的时代成为历史,新股定价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与准确的市场判断。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公募基金行业被称为最阳光的行业。在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下,投资者用手中的真金白银自主申赎,促进了开放式基金的优胜劣汰。 新年伊始,管理层又着手启动基金公平交易指导意见的修订,目标都是为基金行业创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随着监管技术手段的完善,基金各方面的监管事项将逐步落实到位。管理层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给基金公司创造了更自由的竞技舞台,但演出的主角始终是基金公司自己。在严格的行政管制下,基金公司习惯了以通过管理层审批为产品设计的标准,就像花样滑冰完成规定动作,而2011年基金公司则需要完成自选动作的发挥,管理层的行政审批让位给渠道的审慎调查和投资人的市场化检验。 2010年公募基金业绩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展,基金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投研体系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了整体投资能力的发挥。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在规范基金评价业务、引导投资者理性入市、客观认识基金业绩、促使投资资金向业绩优秀、投研能力突出、投研团队和管理团队稳定性强的基金产品和基金公司集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想要获取长期稳定的超额收益,需要一流的投研团队,在行业人才奇缺的形势下,基金公司如何面对市场化发行的挑战,给投资者提供合适的基金产品?这是基金公司面临的一道艰难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