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九成公司按期完成回购方案蓝筹积极履行回购承诺
超九成公司按期完成回购方案 蓝筹积极履行回购承诺
超九成公司按期完成回购方案 蓝筹积极履行回购承诺
摘要
距回购机制改革已经一年有余,经过统计,回购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共计披露721单回购方案,实际回购金额达1265亿元,回购家数和金额增长迅速,积极性明显提高。距回购机制改革已经一年有余,经过统计,回购制度改革以来,沪深两市共计披露721单回购方案,实际回购金额达1265亿元,回购家数和金额增长迅速,积极性明显提高。
从市场影响来看,回购方案对公司长短期股价均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以深市为例,根据对深市2018年以来488单回购方案的统计,公司披露方案后首个交易日股价平均上涨1.94%,上涨公司占比约74%;回购方案披露后10个交易日、3个月和6个月内,公司股价区间涨跌幅平均数分别为0.81%、3.64%和9.84%,显著高于同期深证成指的同一指标。
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依法依规实施股份回购,发挥了维护市场稳定、完善公司治理等积极作用。令市场欣喜的是,在回购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积极响应和履行回购承诺的代表性公司,且主要集中在大盘蓝筹股。
按期完成回购方案
公司超九成
回购实施通常有12个月的期限,在目前已披露的721单回购方案中,已到期的为455单,其中按期实施完成417单,占比超九成。
2018年以来,沪市共有211家公司披露了233个回购方案,计划回购金额510亿元~1050亿元,实际已回购约560亿元。沪市公司到期的回购方案完成情况总体良好。
沪市公司到期回购方案中,现共有132家公司披露的140个回购方案到期,其中已实施完成或实施达到下限的方案有126个,完成率超过90%。未到期回购方案中,93个回购方案处于进程中,其中已有33家公司披露的36个方案实际回购达到下限,与未到期方案及所涉公司数相比,完成率均近40%。
深市已实施完成或已达下限的公司也超过九成。2018年以来深市公司披露的488单回购方案中,截至2019年11月底,有298单实施期限届满,其中279单已实施完成或达到回购计划下限,占比93.6%。
从实际回购的规模来看,2018年以来深市共有405家公司实施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共达70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回购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积极响应和履行回购承诺的代表性公司,主要集中在大盘蓝筹股。例如,伊利股份已完成1.5亿~3亿股的回购方案,实际回购1.82亿股,支付57.93亿元。又如,中国平安50亿元~100亿元的回购方案,已实际回购超50亿元。又如,中国建筑不超过38亿元的回购计划仅用14个交易日完成,实际回购37.4亿元。海澜之家半年多内先后发布两个回购方案,上限合计约20.34亿元,已完成第一次6.67亿元回购,第二次回购也已实施近2亿元。另有桃李面包、重庆钢铁等,从披露方案到实施完成,用时均不到1个月。
无正当理由未达回购
下限公司不足一成
在回购方案到期的公司中,无正当理由回购未达下限的约40家,占比9%,不足一成。对此类情形,监管部门已采取相应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交易所已陆续采取口头警告、监管函、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证监局也相继采取警示函等监管措施。
如新海宜,公司计划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后仅实施约1000万元,深交所对公司给予了通报批评处分;司太立计划回购不低于2500万元,回购期限届满仅回购约700万元,浙江证监局已对其下发警示函。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制度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一方面,赋予大股东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回购股份维护企业的价值或进行股权激励;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公司借助回购公告炒作公司股价或进行内部交易,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误导市场预期。
据了解,对于这类公司,监管部门已予以高度关注和警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以维护良好的市场信誉环境和公平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