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有近忧经济存远虑
通胀有近忧 经济存远虑
通胀有近忧 经济存远虑 更新时间:2011-3-27 9:53:52 日本灾后重建可能引发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预计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剧。在通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在三、四季度有出现类滞胀情形的可能。 商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地震和海啸损坏了日本的港口、饲料厂和肉类加工厂,虽然在短期内减少了这些工厂进口的需求,但从长期看,日本此前一直靠60%左右的进口粮食来维持国内供给的平衡。此次地震和核泄漏事件破坏了当地农作物的生产,减少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从中期看,日本必将增加进口粮食的数量,而此举将破坏原有的世界粮食供求关系,进而推高国际粮食价格。 地震和海啸后,日本境内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均已停产,由于工厂遭到破坏,汽车零部件供应出现短缺,而能源和劳动力供应不上以及物流不畅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工厂恢复生产可能要有几周时间,这就减少了日本短期内对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需求。此外,日本发生的地震导致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等5大钢厂停产,其中部分钢厂甚至遭遇“结构性破坏”,可能面临长达半年的停工修缮。据测算,本次地震至少影响日本3000万吨钢铁产能。 但是,在地震结束之后,日本必将恢复生产,特别是需要灾后重建,因此中期内会大量增加对包括钢铁在内的建材和有色金属的需求,从而推高国际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 如果说地震和海啸对日本经济的破坏影响是中期的,那么核泄漏产生的心里以及现实影响则是长期的,甚至对世界核能利用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人类会更加小心使用核电;另一方面,人类会减少对核电的利用程度,增加对火电、光电、风电和水电的利用,这将加剧全球对煤炭和原油的需求,同时促进对稀有金属的需求,从而推高煤炭、石油和稀有金属的价格。 更加严重的是,日本央行迄今已经连续向市场注资42万亿日元,而灾后重建还需要政府继续投入巨资。我们看到,自2009年3月美联储开始实施第一次量化宽松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开始上涨。去年底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间接导致新兴国家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胀问题。 如今日本接替美国,再次向市场注资、释放流动性,使得本已有下跌迹象的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止跌反弹。如果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变,那么在日本央行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背景下,新一轮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此外,中东和北非的动荡局势使得原油供给变得更加紧张,并可能将国际原油价格进一步推高。 国内通胀风险加剧 自去年开始的国内通胀走高,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加剧了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二是自然灾害造成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商品价格上涨。总的来说,本轮中国国内通胀主要是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胀。 其中,输入型通胀是引发国内此轮通胀的关键。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由上游行业产品向中游、下游行业产品传导的通胀惯性效应正在发生作用,而由于通胀比价效应,一些没有直接受输入型通胀影响的行业,也受到了这些上涨行业的影响。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新上涨,这两方面因素对通胀的叠加影响将进一步加剧,不但将增加本轮通胀的高度,而且还将延长其时间跨度。经济规律告诉我们,通胀过高会抑制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降低企业的利润,进而抑制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最终将对宏观经济整体产生负面作用,抑制经济增长速度。如此,中国经济将出现类滞胀情形,紧接其后的则可能是同样值得忧虑的通缩。按照目前的政策和时间推算,这种类滞胀现象三、四季度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