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不足虑加息触发条件不具备
通胀不足虑加息触发条件不具备
通胀不足虑加息触发条件不具备 更新时间:2010-2-6 0:24:35 在第一个时期,负利率持续了11个月才加息;而第二个时期,央行在2007年3月开始加息,离第二次变为负利率时仅1个月左右。尽管短期存在经济扩张和CPI上升超预期的可能,但我们认为其并不会持续超预期,央行加息的触发条件尚不具备。 最近市场关注的热点无疑是加息。我们认为目前央行没有必要加息,且近期加息的概率也不大。
考察央行加息史,在最近的两次由降息周期到加息周期的转换过程中,央行加息的触发条件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过热和经济过热;二是出现较强的通货膨胀。
经济过热和通胀仍不足虑
诚然,我国存在短期经济扩张过快和价格上升超预期的风险。09年12月份出口同比增速不仅“转正”,而且还出人意料地攀升至17.7%的高位。同时,截至1月份,PMI连续11个月高于50%,原材料库存更是创出2005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表明微观层面的生产活动也明显好转。物价方面,由于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12月CPI同比增幅达到1.9%,其中食品部分的涨幅为5.3%,成为引领CPI的关键因素。由于天气影响还未消除,1月份CPI不会明显回落,而加上春节因素的影响,2月CPI可能达到全年的第一个高点,使实际利率变成负值。因此,短期看通货膨胀似乎来势汹汹。
但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变化趋势看,经济过热和通胀仍不足虑。
虽然去年我国GDP成功实现V型反转,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扩张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首先,政府主导的超高投资增速不可持续。去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逐渐回落,其中既有政府主动放缓投资节奏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的因素。央行已经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银监会指导商业银行均衡投放贷款的超常举措也表明,国家对于短期经济过热的风险有足够的重视,且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同时,1月份的PMI指标比12月份有所回落,显示经济回升速度放缓。其次,去年12月份出口超预期增长有同比基数低的原因,也有人民币币值和季节性因素,预计出口持续超预期的可能性不大。近期美元走势较强,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会被动升值。1月新出口订单PMI比去年10月份的高点有所回落,显示后期出口不会一帆风顺。
从物价分析,虽然CPI中食品部分同比增速由11月份的3.2%迅速上升至5.3%,但这更多的是由极端天气所致。我国粮食连续6年丰产,库存充裕。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远超国家宏观调控指标,未来猪肉仍然供大于求。因此就食品部分而言,价格没有太大的上涨压力。虽然我们预计1-2月份CPI将持续攀升,且2月份CPI会有明显冲高,可能出现负利率,但我们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3月份以后CPI会有所回落,全年低通胀是大概率事件。
负利率≠马上加息
进一步看,出现实际负利率也不意味着央行要立即加息。最近10年有两个出现实际负利率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2003年11月;第二个时期始于2006年12月,后变成正利率,2007年2月又变为负利率。在第一个时期,负利率持续了11个月才加息;而第二个时期,央行在2007年3月开始加息,离第二次变为负利率时仅1个月左右。为何有所不同?我们发现第一个时期宏观经济稳健增长,而第二时期GDP的增速高达20%以上,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因此加息果断而迅速。反观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即使第一季度GDP达到12%也并不意味着经济过热,因此没有必要动用最有杀伤力的利率手段。
事实上,当前我们不是要全面控制投资过热,反而急需启动社会投资。提高基准利率无疑会重创投资,打击刚刚恢复元气、正在回补库存、增加投资的出口企业,对在建项目也十分不利。从全球角度看,目前我国已是高息国家,如果早于美国等经济体加息,则热钱涌入将更加汹涌,对增加我国的基础货币供应、推高资产价格等方面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加不利于我国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挤压资产价格泡沫。
因此,尽管短期存在经济扩张和CPI上升超预期的可能,但我们认为其并不会持续超预期,央行加息的触发条件尚不具备。数量调控工具应为央行之首选,这也是最有效的、最可行的工具。不过我们无法猜测央行的心理预期,尚需重点关注1月、2月、3月的出口和CPI数据。